DeFi市场不断扩大,每天有无数的分叉项目出现。Aave创始人Stani Kulechov日前在采访中表示,大部分流动性挖矿激励计划就是照抄现有的知名项目,并没有在分发治理代币以及让社区参与治理上提出创新的方案,很多协议采用的挖矿计划是完全不可持续的,就是在“印钞”。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动性矿工参与的初衷或许并不是治理,更多的或者完全只是为了激励而来。那么,背景不强、产品又没那么有玩点的项目方不加大印钱力度,又如何吸引到流动性?最终,“挖提卖,跑得快”,有投资者戏言,“挖矿不敢隔夜”甚至变成“挖矿不敢上厕所”。 由于项目方采用去中心化治理,如YFI等项目,治理代币已经完全分发给社区,治理方面同样影响流动性挖矿的设计。在巴比特此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一个案例。在以Curve为例的分析中,流动性池中流动性(TVL)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项目方减少给池子投放的代币数量会流失一些流动性,但并不影响实际的交易体验。这对于流动性挖矿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案。但在社区投票中,我们可能很难让大多数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投赞成票。 流动性挖矿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大户。前几天火爆异常的BDP项目,四大“巨鲸”地址持有的资产量就占到总锁仓量的41%,孙宇晨一人就存入16亿美元的资产。在绝对的资金量面前,普通投资者只能喝口汤。而对于资金体量更小的投资者,挖矿收益甚至不足以收回手续费。散户吃不到肉,甚至喝不到汤,若是二级市场接了盘,亏了钱,只怕是“不爱了”。 回归根本,流动性挖矿是为了激励投资者为项目提供流动性,用“印钱”的方式提供经济激励。很多项目分发的是治理代币,不可否认,DAO和去中心化治理的探索非常有意义。但市场更认可的是代币的交易和投机价值。拿到治理代币,我们可以拿住待涨,可以立即卖掉,可以去挖矿,可以去其他DeFi协议交互,最终的本质都是为了交易,为了获取利润。整个DeFi发展的几乎都是以交易为核心需求,建立在外部资金不断进入,代币价格不断上涨的基础上,绝大部分产品的设计逻辑也是建立在市场一直涨的正向螺旋上。等到熊市来临,交易需求迅速下降,流动性挖矿又如何跑起来?
事实上,这也是链上原生资产一直面临的问题:代币到底有什么用?传统金融市场的另一端连接了实体经济,DeFi另一端我们也希望能连接更多东西。DeFi世界迫切需要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探索更多实际价值,与空中楼阁say no!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