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i Token 的产出量没有随着做市份额的减少而缩小,功能性上的系统分红需要完善,治理权需要开通
在早期挖取 CoFi Token 时,千万美金的交互与后来百万美金的交互,出矿量是无差的,当做市商出现亏损撤出资金,规模不断缩小,出矿量不变,若 CoFi 价格向上,潜力和需求旺盛,那么资金利用率和收益就会变的很高,反之,便是恶循环。
在 CoFiX 1.5 版本 更改了 K 值的计算,将固定改为动态,在之后降低了百分九十的出矿量,目的是为了给 2.0 版本缓冲时间。
系统收益自项目上线以来总共为 CoFi Token 持有者赚取 6000 多枚 ETH,按比例分给持有百分之二十后,锁仓在收益池的 ETH 仍有 5000 多枚 。因为 NEST Protocol 在两年多的研发中,总结出了分红模型的弊端,可阅读《NestCore:NEST Protocol 未来发展规划》,《分析 | 如果 NEST 系统把 4.3 万枚 ETH 进行「回购销毁 」会怎么样?》这两篇文章。这一点在 CoFiX 上也存在,不过 CoFiX 分红比列少,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但仍需优化,需要更合理的模型参数设计。
治理权限的缺失使得去中心化项目在开发与社区之间形成屏障,需要构建治理模型,跟进社区治理。
当前大部分 DeFi 项目使用以太坊社区的基础设施 Snapshot 进行投票治理,这是比较中心化的,且也不是在链上执行,最终触发决策也是多签。还有一些老牌 DeFi ,像 MakerDAO 这种,也有自己官方的治理模型和渠道。 关于 DAO 治理,整个行业也是摸索阶段 ,CoFiX 在 DAO 的问题上需要及时跟进。
CoFiX 2.0 的改进
在现有的公开信息中《科普 | NEST 生态之可计算金融 CoFiX》,有相对完整的改进事项,最终需要开发者在 GitHub 上做出具体的开发文档和参数设定,进行系统解读。
根据现有的信息分析
解决 LP 的对冲问题
CoFiX 2.0 的升级,引入套利对冲,更改做市挖矿规则。
CoFiX 2.0 的动态 K 值的继续调整,能更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补偿,鼓励 LP 继续提供资金流动性,大幅降低做市门槛 ,虽然单边资产质押改为双边,提升了资金体量,但如场外对冲渠道、手续费消耗、数据监测工具研发等隐形门槛上是大幅降低的。
虽然比 CoFiX 的远大目标完全链上自动执行对冲还有一定距离,但也是向自动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做市挖矿的产出量将有所改动,具体参数标准需要开发者在 GitHub 上进行产品文档说明及公开代码。
增加生态复杂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