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品和珠宝这样的奢侈品在价格上涨时经常会出现需求高峰。比特币是否也有同样的表现? 目前比特币的价格变动似乎表明,它越是昂贵,人们就越是渴望得到它。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首先在艺术品等奢侈品中注意到这种现象。 比特币自市场下跌以来,购买压力已经消退,表明价格下跌与需求减少相关。 虽然加密货币有一个丰富多样的角落,专门预测价格,但有一个相当小的群体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比特币。特别是,当价格上涨时,围绕比特币的情绪。 当比特币的价格飙升时,需求是否也跟着上涨?更重要的是,当比特币的价格下跌时,它的魅力是否也随之消退?在本周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比特币是否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所说的韦伯伦或吉芬商品。 韦伯伦商品还是吉芬商品?(Veblen or Giffen good? ) 韦伯伦商品通常是一种奢侈品(即炫耀类商品),随着该物品价格的增加,它变得更受欢迎。想想一件无价的艺术品或一个豪华汽车品牌:随着它们的价格上涨,需求也随之增加。吉芬商品(通常是刚需商品),其需求是与价格正相关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其收入效应为负且大于正向的替代效应,可以理解为,人们出于对于价格日益上涨,以后只可能越来越买不起这类商品的自保心理而做出的购买决定。 这种现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Thorstein Veblen 在1899年首次提出的,旨在强调某些产品和商品的行为与其他产品有很大不同。 ![]() 韦伯伦商品,根据其创造者的说法,有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也在上升。这与更多普通商品的情况相悖。普通商品,如食品或日常用品通常遵循相反的模式: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下降。 然而,韦伯伦商品通常是一种奢侈的、令人垂涎的产品,拥有这种产品就意味着在同龄人中的地位提高了,这就吸引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去模仿购买,即所谓的 “势利眼效应”。 最终,学者理 Richard Elliot 在其关于成瘾性消费的文章中认为,“富有的消费者可以被一些表面因素所吸引,如稀有性、名人代表和品牌声望。” 与此同时,吉芬商品也有类似的表现,但它是一种典型的普通商品或产品,可以广泛获得。为什么吉芬商品的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飙升,是因为这些商品通常是难以替代的必需品,像大米或咖啡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么,比特币到底属于哪个?它是韦伯伦商品还是吉芬商品? 比特币,两种商品的故事 比特币已经成功地跨越了需求曲线的两端:它既是一个令人垂涎的商品,也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商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