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 的 case study Ocean protocol 的做法总结来看有两个方面: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AI 会在未来十年增加 13 万亿美元的 经济产出 ,个人产生的数据无疑会对这巨大的发展做出贡献。商业公司的具体实践,比如微软的 去中心化合作计划 ,通过数据透明化和与机构 / 组织建立强有力的合作,激励他们去贡献 good data 供 AI 模型使用。 ocean 打造了一个数据市场,并通过 compute-to-data 让隐私数据集(datasets) 和算法 (algorithm) 可以在区块链的支持下被安全的交易,这个功能最近被集成到了数据市场。 Compute-to-Data 是指,数据在所有者处,计算需求方把算法发送到他那,他接受了算法后,在自己处计算返回结果给需求方,保护了数据隐私。 ocean 的应用案例第二趴其他可能性除了 Ocean 这种与 defi 结合和打造数据买卖市场之外,我也在思考数据与 DAO、NFT 的交集。 数据 DAO (dataDAO)DAO 的语境目前还局限在金融领域,比如用智能合约管钱、投资等。但归根究底是激励一批特定领域专长的人来贡献他们的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所以我就想到了数据 DAO——聚集一批数据科学家来进行知识编程。 基于特定的组织知识分类和结构,以及包含数据、信息和知识编程、存储和检索等详细逻辑的实用软件程序数不胜数。理论方面,诸如 robin cowan 的研究论文《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更是从 20 年前(2000 年)就开始讨论为知识(注意力)编程的经济可行性。 没有做到的是让这些理论与价值网络交配的成功案例,区块链、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存储将带来改变。当然,这个爆点的场景将是无从知晓的,会是开放式推荐算法吗? 我的猜想是,之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算法被设计出来,大多是定价算法,设计者在理解数据库的网络结构、变量、权重等关系基础上(毕竟理论那么多元),抽象出对应的代码,将其嵌入智能合约之中。可以根据每一级、或每一个网络节点去定价,用户进来付费不仅是为了拿到数据,更是为了加入网络(attenstation)。将有一个 / 系列事件让 data curation 这件事有利可图,也许正如李博所说:web3 的知识管理就是财务管理。 隐性知识(to put the economics of tacit and codified knowledge together) NFT+data知识(注意力)编程的程度是由激励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这样做的成本和收益。基于图数据库和智能合约的存储和计算,似乎已经到了突破性进展的临界点。——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