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拓展性依然是所有公链都要面临的不可能三角,选择了去中心化,就注定要经受黑客的层层考验。 据BSCProject数据,截至6月8日,BSC生态涵盖DeFi、NFT、工具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拥有642个项目,链上地址数高达76,806,967个。 当项目数量爆炸,注定导致项目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是链上项目遭攻击,但BSC的声誉也跟随受创。 行业一度出现了唱衰BSC的负面声音——有人认为,当BSC生态安全性遭遇质疑后,用户出走到新的公链生态,比如最近的大热的Polygon。 对此,BSC投资者社区青蛙颇有“怨言”,“以太坊上被攻击的项目多了去了,但是大家不会觉得以太坊要完了,但是对BSC的要求是不能被攻击,一旦上面项目被攻击,搞得好像BSC要完了似的”。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认知偏差?BSC又该走向何方? 公链之痛 BSC黑客事件引发行业轩然大波,本质上还是来源于用户对BSC生态的认知偏差。 一直以来,BSC生态不乏带有币安的标签。币安作为BSC的发起者和社区贡献者,一直在为BSC输出强大的品牌加持力。但这也使得很多人忽视了BSC生态本身的定位是一条去中心化的公链——任何人都可读取、发送交易且能获得有效确认的共识区块链。 既然选择了去中心化,就不得不享受便利,直面代价:无准入门槛,各个项目方均可参与开发,各个投资者均可参与,无须KYC。 代价也很明显,几乎和其他公链一样,BSC生态不得不经历鱼龙混杂,去伪存真的阶段。 一方面,DeFi的乐高玩法,让协议与协议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共生,开发者们基于现有协议去构建一个全新的DeFi应用也是行业中的“基本操作”,风险随之而来:黑客对单一项目的攻击,负面影响将贯通上下游。 另一方面,DeFi浪潮下,涌入BSC生态的开发者们也是良莠不齐。DeFi热潮下,追求快速上线的仿盘项目投机者们往往会通过复制代码的模式实现目标,这给了黑客们可乘之机,一旦某一协议中出现了漏洞,黑客攻击将产生连环效应。 不仅是BSC,这是所有公链生态都会面临的困境,以太坊的早期发展同样如此,被黑客所困扰。 以太坊的历史上经历过最大的一次黑客攻击事件,是The DAO事件。 彼时,The DAO是以太坊上最受期待的一个项目,仅花了28天就众筹到了超过1200万个以太坊,项目所众筹的体量约为当时以太坊总量的14%,超过11000人参与了这场价值超过1.5亿美元的众筹。 如此庞大的蛋糕,同样也吸引来了黑客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