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泡沫估值? 泡沫也有可能带来直接好处,或至少带来正面溢出效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电信泡沫产生廉价光纤,当世界准备好迎接 YouTube,光纤就发挥了作用。即使房地产泡沫也有积极作用:带来住房库存。由于新房产非常标准化,可用很好以「iBuying」算法数据训练 — 低科技的泡沫造成高科技结果的稀有案例。但即便如此,大家对价格总是有个疑问:怎么识别何时市场过热? 对泡沫估值争论通常总结为框架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大概两种形式: 趋势可以持续多久的问题:视频会议这种形式,我们会厌烦,还是逐渐替代亲身接触?即选即看视频会抢占电视的份额,还是会完全替代电视(扩展市场)? 如果一个趋势转瞬即逝,那一家公司当前增长就只是暴跌前的一次起伏。电子商务股票 1999 年的走势很好看,Beanie Babies 的也是,需要进行判断才能确定哪些趋势会继续。但由于复合利率的力量,一个趋势只要比看上去持续那么一点点,带来的影响力会超乎寻常。 产品经济和反馈环的问题:一间公司成功推出一件产品,是否就意味着下件产品也会成功? 《愤怒小鸟》和《糖果传奇》尽管母公司尽最大努力,在延续首个轰动产品力图持续做出爆品的过程历经困难。将一件爆品变为连续爆品很难,尽管迪士尼把这种模式变成了科学。亚马逊每加一个品类,就会有用户买这种品类,然后会有商家提供更新品类。谷歌每做一次调整,都会有新方式将点击率变现,但这也会强化更多搜索本能。脸书的市场是一种变现形式,也会让买卖双方有更多理由每天登录;事实证明,脸书上最让人上瘾的游戏是「Affordable Exercise Equipment Quest」,我就每天玩。 如何利用泡沫? 泡沫期间有两种东西能杀死一间公司,过度乐观和不乐意太乐观。现实主义者在泡沫中破产,因为竞争者冲劲旺盛,最终复制超越他们。但完全买单泡沫说法的也会失败,因为幼稚的公司在环境变化时难以生存。现在看亚马逊,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一直在演化。 避免失败的一个方式就是业务构建在发展未来热潮上,而不是解决当前问题。 在乐观顶峰,某些公司会受到吸引宣布概念产品,来吸引投资者,与竞争者拉开距离。另一种就是持续开发「隐形产品」— 一旦推出就会颠覆市场的产品,但在发布前都会不公开。第一次公开秘密并不能吸引投资者,一旦惊喜有了效果,投资者即便没有看到成功前景,也会认为他们获胜概率更高。 发布隐形产品的方式利用了泡沫最健康的方式:对市场未来看法不同的小部分人是唯一能建设未来的人;但提前宣布产品规格是在透支信用而不是在确立信用。对产品未来有公开的愿景和保密路线图是融资和吸引人才的优势(我曾经面试了几间公司,我不仅想要加入这些公司,也对他们的业务好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