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公链的扩容问题已经困扰区块链行业多年,尤其在 DeFi、NFT 等加密衍生市场的扩张之下,生态最为完备的以太坊拥堵愈发严重,高费低效的网络逐渐成为拖累行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区块链的扩容主要分为 Layer 1 和 Layer 2 两个方向。Layer 1 方向是指改进公链本身以提升性能,即链上扩容,包含增加区块大小(例如比特币现金)、分片(例如以太坊 2.0)等;Layer 2 方向是指不对主链(Layer 1)进行任何改进,而是构建一个链下的二层(即 Layer 2),在二层处理部分交易以分担主链的压力,只在必要时和主链进行交互,即链下扩容。 早年间 Layer 1 扩容更受市场关注,出现过很多主打增加区块大小的比特币分叉项目,以及各类号称「以太坊杀手」的高 TPS 公链项目,以太坊本身也会在 2.0 版本实现分片扩容。但随着 DeFi 的繁荣,人们逐渐意识到仅凭 Layer 1 扩容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除非牺牲去中心化程度),Layer 2 扩容可能才是当下形势下的最优解。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种 Layer 2 方案,分别为最早期的状态通道方案、如今走向没落的 Plasma 方案以及风头正劲的 Rollup 方案(包含 zkRollup、Optimistic Rollup 及 Arbitrum 方案)。 方案1:状态通道状态通道的原理是开辟一个链下的「通道」,用户可以通过在智能合约中锁定资产的方式,来将链上资产「转移」至通道中,并在通道中进行资产交互。在通道内进行资产交互操作不会占用主链的资源,且无需耗费昂贵的交易费用,可以适用于一些高频小额支付场景。用户在离开通道时进行结算,资产将转回主链。 ![]() 以实际的应用场景为例,例如用户 A 为用户 B 提供某项服务,需要用户 B 每隔 1 小时向用户 A 支付一次小额的服务费。如果这发生在主链(Layer1)上,则需要占用大量的主链计算资源,且需要频繁支付昂贵的手续费。如果使用状态通道,用户 B 可以锁定部分资金进入通道,在通道内向用户 A 进行支付,每次支付都会使两者的账户状态更新。当服务期结束后,用户 B 可以取回剩余的资金返回至主链,用户 A 也可以将在通道内收到的服务费返回至主链。 状态通道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为一些 DApp 提供帮助,例如区块链游戏。假如用户 A 和用户 B 进行游戏对战,该游戏由智能合约控制,双方可以锁定一些资金并开启通道,在链下通道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通道关闭,获胜方获得资金奖励。 上文的例子中仅有两个参与方,这类应用场景非常有限,而具备多个参与方的状态通道「网络」才是其完全形态,这要利用通道的「可组合性」,例如用户 A 和用户 B 之间有一个通道,用户 B 和用户 C 之间也有一个通道,那么 A 和 C 就可以通过 B 实现交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