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环球时报,作者:许维鸿,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资产,看不到、摸不着,有点儿像中世纪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卷”,据说能保佑你实现虚无缥缈的“财务自由”。对于普通老百姓,看到有钱人一掷千金购买这种虚拟财富,有人心里总是痒痒的;明明知道这只是有钱人的狂欢,却常常是宿命中的最终为狂欢“结账”。历史上的金融泡沫,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规律,比如说400年前荷兰的郁金香投机浪潮,最后受损失最大的,是普通的投资者,而非最初的投机客。 比特币的投机,比郁金香还厉害。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全球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也就是以美元为主要货币资产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让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能够低成本、便捷地在全球进行虚拟经济的交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有钱人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传统产业资本看到欧美央行不断印钞票刺激经济,都担心手里的货币贬值,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产避风港,这种“资产荒”造就了比特币的投机狂潮。 交易便利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投机而言,全球通联的实时交易系统会大大加速泡沫的累积,就像比特币的价格上涨,远远快于400年前的郁金香“洋葱头”;但是,在泡沫破裂的时候,也只会更加快速地吞噬财富。世界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比特币也不例外。因此,全球金融机构都在预判,比特币泡沫啥时候破裂?再直接点,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什么时候政策转向?这些“尝了甜头”的中央银行,什么时候停止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而言,紧缩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只能是通货膨胀。要知道,除了比特币,全球铜铝等基础工业金属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也在疯涨:铜和铁矿石的价格,在去年三月触底的基础上,已经涨了100%;铝价也在这一年上涨超过50%,且在春节前后,铁矿石铜铝价格的上涨都是呈现加速趋势。全球央行高度重视:通货膨胀的阴影是否正在来临? 2021年,通货膨胀压力的确巨大,金融投资的货币政策环境并不适合投资者放杠杆、投机逐利。作为一个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金融老兵,笔者感受到的金融危机风险,宛若14年以前: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财富只涨不跌的神话,所有人都赚钱的乐观氛围,交易风格“被迫一致”的主流金融机构。 比特币的投机暴涨,就是这些身处“囚徒困境”的主流金融机构一手造成的,就像当年的郁金香“洋葱头”和2007年的美国房地产垃圾债券。发达经济体为了拯救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拆分大而不能倒的金融体系,而是透支自己的国家法定货币信用,通过发行更多美元和欧元掩盖金融坏账。因此,很多欧美有识之士不断质疑美国政府和欧元区央行,经过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和2011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美国家的金融市场上,系统性金融机构为什么更加垄断?美国几个大金融集团,为什么能更加绑架美国经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