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并行问题,区块链项目才有新开始。加密货币网络的使用目标,最重要的是可以开发 DApp,可以开发广义的去中心化业务。 加密货币网络发展的这几年,以扩容为特点的项目有很多,不过能作为「标志性解决方案」的并不多,例如以太坊 2.0 的同构分片,波卡构建的异构分片,Plasma 的侧链,zkSync、Optimistic、StarkWare 等的 layer2,COSMOS 的跨链结构 (用跨链扩容)。 这些项目都在不断寻找基于以太坊、比特币的区块链结构最适合的扩容方法。以太坊 2.0 的关注度是最高的,主打 PoW 切换 PoS,然后压缩交易数据(rollup),塑造分片结构(sharding,非数据分片),这种方式极为漫长,属于是加密货币网络的终极思路,但不能否认这是极为必要的长久之路。 而从本质上来看,区块链结构优势明显,天花板也极为明显。如果想创新,如果不打破区块链结构带来的天花板,业内似乎很难走向下一步,笔者认为业内的创新需要从很多成熟产业和成熟技术体系里借鉴思路。 关于打破性能天花板,就可以借鉴云计算平台的设计。 区块链的瓶颈过于明显区块链的瓶颈来源于其最优势的地方:共识。 共识的运行过程是多方(节点设备)对同一数据(区块)进行计算的过程,例如比特币,是某一节点打包区块后广播给所有节点逐一保存。 即使以太坊 2.0 从 PoW 切换到 PoS 后,只是会加快整个共识过程,减少单次共识完成的时间,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处理数量。而在海量计算需求面前,PoS 依旧是天花板过于明显。
这样,每一个区块链结构里,就会出现上图中的模型,所有的计算任务,是在抢占一个计算节点的计算资源,若干个任务都在抢占一个狭窄的通道。 如果在一些应用场景里要求并发量没有那么高,可以通过提高单个节点的计算能力,更换更快的共识算法,以及对拼抢资源的任务做一下「通过」时间分配,可以顺利疏通整个确认过程。 不过,可惜的是,对于很多高并发场景(区块链不能止步于金融和单一场景),一定会堵塞、慢、甚至于完全不能进行,亦或者因为堵塞引发其他问题(例如安全)。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任务处理时实现足够多的并行处理量,才能增加网络单位时间内任务处理的上限值。 如果借鉴云计算的扩容和并行思路,加密货币网络该如何实现呢? 云计算提供的思路,最基础的要求,是接入系统的网络资源,不是多台计算设备接入,对外输出的资源上限只是一个计算设备的上限,而是 N 台计算设备接入后,网络的处理能力,是 N 倍提升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