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Fungible网站数据显示,至今整个NFT市场的总交易量为540多万,而总交易额则超过了5.5亿美元。 另据《财富》杂志网站3月报道,OpenSea作为最大的NFT交易市场OpenSea获得2300万美元的风险融资,有望成为NFT届的“亚马逊(Amazon)”。 NFT为什么会火?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答案。 美国ARK投资管理公司认为,NFT有助于艺术作品交易的控制权重新回到创作者手中。 传统上,创作者通过数字内容获利的路径为:内容创作者将数字作品上传至数字媒体平台—平台通过订阅、广告等商业模式将内容货币化—平台向内容创作者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媒体平台在创造商业价值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但这大大削弱了数字内容创作者的主导权。 而NFT支持点对点的去中心化交易,数字创作者无需依靠中介即可完成作品的售卖。 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密数字资产交易市场火爆,比特币不断创新高,使得“币圈”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市场需要新故事。NFT持续发展了四年,刚好在风口上,借助于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趋势,热度外溢至NFT也颇为自然。 但是欧科云链首席研究员李炼炫指出,加密货币市场牛市和NFT关联不大,并且DeFi+NFT的模式存在显著的“定价问题”。 非标准化是NFT的资产特性,人们对独一无二的资产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从而统一的价格标准也很难形成。 为了说明NFT的借贷和抵押业务可能面临的质押品价值保证与清算风险,李炼炫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假设A手中有一个NFT,A对其评价是100美元。随后A和B串谋,对外声称B愿意用1000美元购买NFT。借款人C参考市场标准,给出NFT800美元的价格评估,随后A将这个NFT质押给C,借出800美元,并且不打算还款。后来B撤回自己的报价,只愿意给50美元购买NFT,那么C手中的NFT抵押物将贬值,并有实际损失。 而对于“万物皆可NFT”的说法,李炼炫直言,现在的NFT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投资炒作风气严重。 “万物皆可NFT”的提法容易忽略NFT的严格条件,大量伪NFT的出现极有可能被用于炒作和欺诈。 转化成NFT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数字化,二是独一无二性或者稀缺性。 对于第一个条件,李炼炫称,除了本身就是数字形式的物品,可上链的非数字对象也可变成NFT,但这个目前不算多。 实体资产的“上链”是NFT前景讨论的一个热点。以汽车、房产为代表的实体资产防伪成本高且流动性差,交易的制度成本和信用成本较高。因此,在不动产的交易环节政府的监管部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假设区块链能够应用于实体资产的交易市场和监管,得益于NFT的排他独占权利或者说是NFT的唯一性和确权性,将有可能使得“上链”的实体资产流动性更好,可进行高效交易,并且无法伪造资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