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进一步介绍,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是建立在点对点网络上的,因此网络中的单个节点无法对证据进行恶意的篡改或盗取,较以往的中心化存储方式,能够让链上证据更加安全有效地存储。 此外,基于非对称加密的方式,能够让链上数据得到更好的隐私保护。就操作环节而言,假设司法相关部门本身作为网络中的节点,对证据的调取过程不仅天然公开透明,而且能够更好的进行协同,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重庆工商大学区块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昌用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区块链存证是国内区块链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优势在于其存证从依赖于单个组织机构的信用背书,转向了多个相对独立的参与方的共同见证,并且链上获取和验证过程更加简洁,因此,可信度和认证效率更高。理论上任何经济活动中的可数字化的信息都可以链上存证。 区块链存证发展仍有进步空间 事实上,区块链存证是首个受到中国法律背书的区块链应用领域。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6月 28 日,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对中国历史上首例以区块链作为存证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案件中原告借助保全网区块链存证平台对被告的侵权网页予以取证,通过区块链 存储电子数据的方式证明数据完整性以及未被篡改。宣判结果中,杭州互联网法院支持原告采用区块链作为存证方式,并认定了侵权事实。 2018年9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且即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一条规定明确指出:“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自此,区块链存证的法律效力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确认,区块链存证应用也开始逐渐规模化。 但到目前为止,区块链在取证、存证方面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刘昌用向本报记者表示,如何保证信息源头的可靠性;选择无许可公链还是有许可的联盟链或私链;选择许可链的话,许可方需要什么资格,是否可以修改链上数据,修改规则谁来确定,如何获得其他各方的信任,这些问题日后都有待解决。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王海峰表示,目前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区块链技术还不能完全取代整个取证和存证的环节,“两端”的内控、审查和操作标准等也需要随着技术的迭代而不断发展更新。 “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是,随着区块链应用愈发广泛,很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也层出不穷,例如黑客攻击、暗网交易、线上赌博、传销盘、资金盘、洗黑钱等等,传统的方法对此类案件进行取证、存证都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特定的工具进行配合,包括对链上数据的监控、链上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治理、反洗钱业务。”王海峰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