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SEC主席Gary Gensler的言论类似,这里的“虚拟资产服务” 可以理解为链上的智能合约,根据草案的内容,即使智能合约能够脱离组织,背后的工程师们全部匿名,也需要接受监管,保护金融系统安全反洗钱。更极端的情况是任何一个使用DeFi协议,进行交易的用户都需要KYC身份验证。 与美国相反,新加坡反而成为了勇敢拥抱变化的国家。8月5日,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表示目前已收到170份支付类加密货币牌照申请,并且对89家申请的公司发出通知,若满足MAS对持牌运营的要求,则会收到官方授予的许可证。 该举措也让新加坡有机会成为亚洲培植加密货币的第一宝地。从2017年以来,新加坡当局就对分布式账本的技术表示乐观的态度,认为区块链技术其实能够提高跨境金融交易的结算效率。 近期来自CeFi的趋势表明着更多的监管要求会逐渐渗透DeFi,从机构开始到普通个人,强制KYC或成为第一步。 对于这项从诞生之初就不被单一力量控制的加密技术,如何更好地配合监管机构在DeFi平台上执行现有的法规,同时不影响参与者的信心,是横跨在其发展面前的最大难题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