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起来看,从现在开始,不能简简单单把DeFi看成是一个项目,而是(1)实际业务+(2)投资管理的金融集团。这与DeFi项目的规模大小无关。 实际业务再好,没有把Treasury中的钱管理好,这类型DeFi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就是永恒的话题了,Tokenomics。 所谓的流动性挖矿,或者对于早期用户的激励,可以看成是项目的“营销成本”,某种意义上这与美团、滴滴等移动互联网公司在早期开拓业务时,送给用户的“红包”非常类似。 怎么平衡好“营销成本”?如何在新用户到来之后继续留住用户?在平台创收之后是否需要价值捕获? 这一类型的问题有很多。 关于价值捕获这一点,我认为这与项目的发展阶段和投资能力有关系。 如果项目只是偏安于本身的业务,也没有进取的思维,那么在赚钱之后应该把收入还给token holder。这与股票市场上的“成熟企业”类似:你都不准备进一步增长了,为啥还要留着钱呢?这类项目应该把代币与收入挂钩。 如果项目方非常有想法,不仅仅愿意实现业务的增长,还愿意在做好产品的同时,实现横向或纵向的扩张,即它有较为优秀的“投资能力”,那么此时代币没有价值捕获能力,我觉得是可以忍受的。 这需要考察项目方的野心,以及项目方团队、社群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 最后,再聊聊DeFi的估值。 DeFi作为金融的一种新类型,在早期当然会享受到“新物种”的超高估值,但在此之后,我认为DeFi会逐步回归到“金融”本身的属性上。 在刚刚提到,DeFi应该看成“实际业务”+“投资管理”的金融集团,但放眼全球,这两块的估值在全球资本市场都不高。 大几十倍、上百倍的市盈率(这里更合理的是用PB),会是未来的常态嘛?我认为不是。 DeFi的杀估值阶段,我觉得还没有结束。如果在接下来几年的市场中,其业务模式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因为“增长”预期落空而导致的杀业绩,可能也会非常猛烈。这样的情况已经在链上永续合约类DEX身上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