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区块链行情

最近热议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到底是什么?

时间:2020-05-25 17:57来源:金库链 作者:admin1 点击:
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

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

现代货币理论(MMT)最近被炒得很热,大家讨论要不要实施之。但究竟是什么是MMT呢?我这边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描述之。《现代货币理论》这本书刚出版时我就买来读了,到现在已经有段时间了,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记错,可我现在太忙,也没时间去拿出来重新翻一遍,所以如果文中有记错的地方,烦请大家指示。

一、从古代货币体系出发

MMT的故事,可以先从“古代货币理论”说起。什么是古代的货币体系呢?假设古代有个国家,突然发明出来了主权信用货币,但还没有发展出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中只有政府和居民(政府雇员归入居民),这时候货币是如何运行的?

在发明出主权信用货币之前,这个国家的人们是以物易物交易的,有时候会用上一般等价物,比如贝壳或贵金属,但没有信用货币。政府运行需要财政,这时候是实物财政,即居民将一定的产出物(粮食、织品等)作为税赋缴纳给政府,然后政府将这些东西发放给政府雇员,以此来维持政府运行。

而当主权信用货币被发明出来后,政府宣布全国使用该货币,那么它就可以直接用印制出来的货币各居民采购物资,发放给政府雇员。甚至,政府都不用采购物资,直接将印刷好的货币发放给政府雇员即可。这时候还需要征税吗?

假设政府运行需要征收一国产出的10%,那么在货币出现之前,居民要缴纳10%的产出物给政府。而当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之后,直接用印制的货币向居民采购10%的物资即可,或者将等额的货币直接发放给政府雇员即可。这时候,其实是不需要征税的。用主权信用货币直接买走一定比例的物资即可,这和用税收的形式征收走一定比例的物资,效果是一样的。

可为什么古今中外所有政府都在征税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的实物财政(包含税收)是与货币独立演化而来的,所以收税这个行为一直保持了下来。第二个原因,就是《现代货币理论》一书指出的,政府规定以这种货币来缴税,是为了保证居民愿意使用这种货币。如果居民不信任这种货币,那么在平时就不会使用它,这时政府再用该货币向居民采购物资时,就可能被拒绝。

所以,在主权信用货币时代,政府收税不是为了财政收入,是赋予大家以此货币交税的义务,从而保证大家愿意使用这种货币。财政的收税竟然不是为了财政收入,这个观点有点雷人,但推理逻辑确实是完整的。

然后,在以货币交税的义务驱动下,居民愿意接受这个货币了。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假设刚开始实施这个制度的那一天,居民手上并没有这种货币,所以政府也不可能收到这种货币。所以,政府必须先支出,用货币采购物资,这样货币才会投入到民间的流通中去。于是,一开始实施主权信用货币时,政府是先支出才能收税(而不是先通过收税有了钱,才能有钱花,先收钱再花钱是实物货币时代的特征)。这又是一个看上去雷人的观点,但其逻辑又是完整的。

于是,这个政府先印制了100元货币,采购了物资,民间就流通着100元货币了。然后,政府又从民间征税,收了20元的税。那么现在在外流通的货币余额是80元。于是,一个非常简单却新鲜的公式出现了:

财政赤字 = 货币发行量

这就是大家最近热议的“赤字货币化”。政府以主权信用货币收支,那么其净支出便构成货币发行量。在古代,支出方式包括发放政府雇员工资、赏赐、赈济等,收入方式包括收税、罚没等。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便构成货币发行量。而支出不可能大于收入,因为外面的货币全是政府能过支出投放出去的,政府不可能收到超过投放数量的货币。

二、争议的焦点是赤字率约束

以上是现代货币理论中所提到的几个特征,它来自古代现代体系,因为在主权信用货币出现之后而央行、银行尚未出现之前,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人类的货币制度大致就是这样的。那么,是不是这意味着这套东西现在并不成立呢?其实不是的,我们继续观察这个体系,通过两个情景分析。

情景一: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买走了过多物资。上面假设政府需要每年产出的10%用于运行,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战争、重大基建等,政府就会发行更多货币,买走更多物资用于特殊时期的需要。这时,外面流通的货币更多了,外面可供交易的物资却更少了,那么物价大涨,通货膨胀。即使不遇到特殊情况,而仅仅是因为政府的贪婪,多发了货币,那也会通胀。所以,这是这一制度的一个硬伤,就是没有人控制政府将货币发行在刚刚好的位置。

情景二:如果生产力高度发达,民间生产的物资过多,民间根本消费不掉,于是就产生了过剩,需求不足,物价大跌。当然,这种事情在古代实际发生得较少,当代则较多。这时,MMT的政策建议是,直接让政府印更多货币,买走多余的物资。这样,政府购买就弥补了需求缺口,居民们有了收入,其产出的物价也稳定了。当然,这时政府的赤字肯定是快速上升的,没必要一定得维持在一个所谓的合理赤字率,于是有了“功能财政”的思维:财政不是追求绝对平衡,而是要发挥经济效果。这其实就是凯恩斯老师的那一套。

上述两个情景其实隐含了一对冲突:从情景一出发,我们认为应该控制政府的赤字率,不能滥发货币,而情景二却认为应该赋予政府一定的赤字灵活度,以发挥功能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所以,要不要控制赤字率,如何控制赤字率,其实是这次关于MMT的争议的焦点。显然,这问题其实没有简单明了的答案,最佳答案是“相机抉择”,该控制的时候控制,该提高的时候提高。而这需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及一整套有利于政府做出正确决策的治理机制。

三、对比现代货币体系

明明是古代的货币体系,为何敢称为“现代货币理论”呢?因为我们现在通行的货币体系,并不是另起炉灶新办的,而是从这一古代体系中发展演进而来的,它依然带有一些特征。因此,古代货币体系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当代的线索。

我们拿现代货币体系与上述古代货币体系做个对比。

首先是第一个重大差别:古代是政府直接发行货币,而现在,则由央行代表政府来发行货币,财政与央行分离,央行发行的货币并不是直接交给财政使用的,而是直接发行给市场的。所以,财政不能直接拿这货币去采购物资,而是得先收税,有了收入,才能支出,收入不足支出的部分,可以向市场借(但不能向央行借,因为这样就变成了央行直接印钱给财政花了)。这一点和MMT非常不同,倒是和实物货币时代相近(所以,有理由认为现在的体系其实更加古老)。很显然,这一点安排是对前文情景一的回应:怕政府直接印太多钱,所以不让财政直接印钱买东西,而是由央行来印,以便控制通胀。从这一角度讲,央行和财政天然具有相互制衡的关系,他们两家要是其乐融融反倒是不对了……

但前文已述,情景二与情景一存在冲突,当经济面临严重需求不足,需要政府支出来弥补需求时,就应该允许扩大赤字。所以,MMT持这种主张,即平时是可以设置赤字率,但在必要的时候,可讨论扩大赤字率(但肯定不是完全取消赤字率约束)。近期受疫情影响,经济面临不确定性,需求不足,所以有人提出采纳MMT建议,扩大赤字率。在现代货币制度下,政府要先借入基础货币再支出,因此便会大量发行政府债券,将外面流通的货币借走,外面的货币少了,央行就得增发补上,所以本质上就是央行间接发行货币,给财政拿去支出,这就非常类似MMT了。

然后是第二个重大差别:商业银行出现,央行代表政府发行了货币后,并不用于流通,而是用于充当银行的准备金,银行再以该准备金为备抵,发行“银行存款货币”。真正用于社会流通的货币其实是存款银行为主,而央行发行的货币,则改名叫基础货币,一直趴在银行的账上。只有少部分基础货币被提取为现金,用于日常流通,但这个只占全部存款货币的比例仅5%(以我国为例),几乎可忽略。因此,现代实行二级银行制度,央行代表政府发行的基础货币主要不用于流通。这时候,如果遇到需求不足,甚至都不用央行多发基础货币,而是采取措施刺激银行扩大信用,派生了更多存款货币,便能一定程度上弥补需求不足。这样,央行就认为,不应轻易动赤字率,货币政策使劲就行了。只有当货币政策失效,无法刺激银行派生更多货币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传导失效),才有必要参考MMT,提升赤字率,由财政扩大支出。

王剑,CF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业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1)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