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信银行禁止账户用于比特币交易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舆论热议。实际上,中信银行早在4月22日就已经对外发布了这一声明。 声明称:从即日起,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将中信银行账户用于比特币、莱特币等的交易资金充值及提现、购买及销售相关交易充值码等活动,不得通过中信银行账户划转相关交易资金。一经发现,中信银行有权采取暂停相关账户交易、注销相关账户等措施。 中信银行还在声明中称,此举是“为保护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维护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防范洗钱风险”。 5月7日,一名监管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由于火币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服务器在境外,无法直接对虚拟货币进行反洗钱等监管,导致监管部门只能在境内追踪资金流向。在国内,监管部门不反对用户持有虚拟货币作为资产配置,但对虚拟货币交易仍保持严禁态势。 银行机构上一次大规模“封堵”比特币是在2014年。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2014年,各大银行开始先后明确表态,落实监管要求。 时隔多年,中信银行再次“封堵”比特币。业内人士预估,国内银行机构大概率将跟进行动,掀起“围堵”比特币的新浪潮。 “比特币价格受全球金融监管政策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比特币价格飙升有很大炒作成分。”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鹏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很多人对区块链、比特币的了解有限,“除非投资者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或弥补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否则不建议尝试投资比特币”。 七年前即已“围剿”比特币 央行对比特币始终持审慎态度。 央行此前发布的《通知》已明确: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同时,《通知》也认为,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 2014年4月29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了比特币交易可能带来的三大风险:一是比特币的网络交易平台、过程和规则等都缺乏监管和法律保障,容易产生价格操控和虚假交易等行为,其账户资金安全和清算结算环节也存在风险;二是比特币价格缺少合理的支撑,容易沦为投机炒作工具,甚至“泡沫破裂”;三是其资金流向难以监测,为毒品、枪支交易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