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吗? 1998年,Daniel Yergin和Joseph Stanislaw合作撰写了The 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汉译版為《制高点》)一书,回顾了一个世纪的国家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呼唤转变对国家的信仰而对市场予以更大的信心。事实上,这部著作将冷战前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两大历史洪流熔于一炉。 由此,不得不提到之前的两部文献:1996年,世界银行发布了题为From Plan to Market(汉译版為《从计划到市场》)的年度报告,其主旨,即宣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是这一时期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同年,来自麦肯锡公司的Lowell Bryan和Diana Farrell两位研究员出版了题为Market Unbound:Unleashing Global Capitalism(汉译版為《无疆界市场》)一书,为经济全球化鸣锣开道。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市场化,而自由化的经济指向也是市场化。 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历史乃至政治历史,均恰似一部史诗性的交响乐,内中交织着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三大华彩乐章:從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國经济自由化到里根主政白宮下的美国经济重振,从南斯拉夫先导的苏东社会主义改革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及越南版的革新开放,從亞洲“四小龙”到“四小虎”,从新兴市场经济再到金砖五国,无不是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一路高歌猛進,市场化转轨无疑正是这部交响诗的主旋律。 回首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历史,经济市场化“转轨”无疑是穿透冷战,汇聚经济自由化与拓展全球化的最强劲的变革力量。然而,全球经济社会如此黄钟大吕的市场化交响巨乐,很快就陷入纷杂、争吵,而不同调了。 就在《制高点》一书出版的同一年,爆发了东南金融危机,进而扩散到韩国、俄罗斯和拉美等,金融危机的全球化使新自由主义踢到了铁板。2004年,由英国学者Joshua C. Ramo正式发表The Beijing Consensus(即《北京共识》)的论文,矛头所向正是1989年提出的所谓的“华盛顿共识(The Washington Consensus)”。2008年,金融海啸更冲击並侵蚀了一系列市場化的经济、金融学说,甚或相当程度上摇撼了市场信仰。2009年,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声称“旧有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终结。”但是,对北京共识的争议或挞伐之声却并未消解,甚或愈演愈烈。这就表明了市场化、全球化,乃至自由化出现了某种“裂化”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