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化、去散户化”,是过去一年比特币的主要特征,这产生了另一个热议话题:市面上流通的比特币是否在减少。 目前,机构话语权在币圈影响力趋大,以至于不少数据公司都将灰度信托的持仓数据作为一个影响币价的重要指标。灰度信托的主要玩法是“锁仓”,它购买比特币后,不会卖出,这就导致减少比特币流通的同时,也会推高币价。 作为一个宣扬“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走向“中心化”,“中心”就是机构、那些大的持有者。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币圈大佬就曾向作者介绍,他设置了一个购置门槛,只要比特币低于1万美金,“市面上有多少收多少”。 和很多币圈人士一样,这位大佬把比特币当成是数字货币里的黄金。他向作者分析,作为第一代数字货币,比特币的交易速度慢、交易不够智能,“这在以前看来是弊端,但现在来看更像是优势,就像黄金一样,比特币的交易功能已经被弱化,但储备功能在增强”。 “还有一些朋友在骂比特币是骗局,我说,大哥,醒醒啊,比特币都30万人民币了,你骂它没用了,一般人买不起,想被骗的机会都没有了。”易理华向作者感叹。作为一个比特币信仰者,他认为,比特币给了每一个人暴富的机会,具有普惠性,如果早几年持有比特币,如今都会获得巨额收益,“阿里巴巴、特斯拉、苹果等巨头公司也造福了很多人,但他们的早期投资门槛很高,收益最大的还是大的投资机构”。 供散户活动的交易平台也在弱化。各大数字货币交易所一直都是主要交易平台,根据公开信息,这些交易所里的比特币正在持续外流。 区块链媒体PANews在此前进行的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他们检测范围内的12家交易所,在过去一年累计流出了35.37万个比特币。 此外,一些大的持币地址交易活跃度也在下降。PANews将年末余额大于2000个比特币的非交易所地址定义为“巨鲸”地址,目前约有523个,这些地址全年共发生了433次单笔超过2000个比特币的大额转账,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币价上涨的时候,交易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币价创新高的12月份,这些“巨鲸”几乎处于沉睡状态,大额交易仅有3次。 PANews主编毕彤彤向作者分析,比特币从交易所流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机构购买之后,将币从交易所提到钱包;二是在DeFi(币圈的一个新玩法)热潮下,一些玩家提币到了DeFi应用上。巨鲸地址的不活跃,说明那些“大户”们看好行情,暂时不操作。 “比特币是否越来越集中,还需要别的数据作证,但机构入局后,大概率会出现这种情况。”毕彤彤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