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头图展示为“去中心化网络的抽象概念” 如果我们深入layer2和layer1的技术逻辑,可能会发现:有些DeFi适合在layer1扩容,选择以“分片”技术见长的Radix、Near,而有些DeFi适合在layer2构建高频繁交易区域,例如选择StarkWare的StarkEx系统。文|Li DeFi已然成为加密货币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整个2020年,DeFi规模得到了空前增长。据DefiMarketCap统计,Top100DeFi代币的市值已经接近千亿,而通过查阅可知,DeFi锁仓资产也已经超过500亿美元。 上图为DeBank显示的DeFi锁仓资产变化 这个庞大的数字是基于以太坊形成的,如今,以太坊已经承担着BTC、ETH以及DAI等其他链上资产的流动价值,但根据以太坊的运行逻辑,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消耗。 通过查阅以太坊gas消耗量可知,在ETH价格不断攀升、DeFi应用不断增加的今天,以太坊单日矿工收入峰值已经超过2700万美金。除了常规的区块奖励外,这个数字中很大部分收入是由DeFi用户调用智能合约所致。 gas费过高不仅仅增加了用户使用加密货币的门槛,从更高的维度看,这阻碍了加密货币出现的初衷:普惠金融。 所以,加密货币需要解决交易中的成本问题,实现更低成本的DeFi交易。目前很多公链项目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以太坊的DeFi最多,所以目前其扩容方案最具有代表性,方案有三:转向PoS、分片、layer2。 以Layer2技术扩容的代表项目有StarkWare、Matic、Celer等,而以分片等方式扩容的代表网络有Radix、Near等。两种形式从技术上各有所长,对DeFi赛道的帮助也有所差异,本文中,我们将以这两种扩容设计来推论:DeFi需要什么样的加密货币网络? 1.Layer2是目前最容易实现的扩容方案 以太坊和其他公链,都在尝试利用多链结构扩容,例如以太坊2.0可能实现的同构分片、波卡正在实施的异构分片、COSMOS的跨链结构。而新出现的雪崩协议等网络,在多链结构里更细化的定义了功能分层和功能模块化实现扩容。 这些都是庞大且长远的设计,例如波卡未来还需要经历插槽拍卖、COSMOS还需要建立更好的生态,其余的链的技术进展和生态建设也还处于初期状态。 对于其他更聚焦于扩容的项目来说,会更聚焦在单个网络结构里,例如在layer1实现分片,代表项目是Radix、Near。从长远来看,layer1的扩容(例如分片)是必然。在这些网络兼容EVM后,Defi都可以快速的迁移到网络上,如果解决资产的转移问题,这些网络都会成为以太坊的扩展网络。 不过对于DeFi需求旺盛的牛市,layer2的扩容落地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