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会带来一些关联的影响,例如使用的步骤会略复杂,可能无法在移动端应用、以及可能会产生layer2的开户成本。此外,带来最大的问题是,如果dYdX想要与其他DeFi协议开启组合应用,需要其他DeFi应用也部署到这个网络里。 从加密货币的初衷来看,这并不是普惠金融的做法,其应用可能最终会成为高级用户和专业用户的领地。 因此相比于能让一些DeFi(需要频繁交易)跑的更快的layer2,一些DeFi更适合使用layer1的扩容方案或性能更高的网络。 例如Compound曾透露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公链,订单簿形式的DEX需要大量的交易过程,因此也更适合layer2。而借贷、稳定币、AMM池等会更适合运行在性能更好的网络上,在丰富的组合性上发挥最大价值。 4.更符合DeFi特性的Layer1扩容思路 那如何确认DeFi需要什么样的layer1呢?Radix在其网络设计中给予了一定思路: 1.解决共识问题带来的性能瓶颈。 2.尽力打造可组合性。 所以Radix采取了一些另辟蹊径的方式。 前文我们提到的同构分片、异构分片,其中分布的片,是一部分节点组成的链。可以理解为划分一些节点成为一个分区,这个分区独立其他分区存在,分别处理任务, 例如以太坊2.0,如果还依据原来执行分片的路线图,初期可能建立64个分片,而这些分片都最终由信标链来完成交易验证,分片之间的通讯叫做“交联”,如果其中一个分片需要验证其他分片时,才会进行分片间通讯。而因为分片的存在,DApp开发者在以太坊上开发DApp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个分片来做为主要的处理区。 这意味着这个DApp如果需要向其他分片获取数据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冗杂的步骤。在波卡、COSMOS实现的结构也是如此,波卡的平行链就是异构分片结构里的分片,平行链之间的交互是通过中继链进行,但交互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平行链之间去单独定义。COSMOS也是如此。 这样的分片,是一种划定界限的设计,每个分片链会形成一定的孤岛效应,自然会出现一些后续问题。 但如果变化一下思路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技术思路。 例如Radix在数据库分片的形式之上设计了新的共识机制。可以理解为一个数据库分片+共识的新的分片结构。 Radix的分片部署示意图 这种分片不同于上文提到的定义一些节点作为分片链,而是把加入网络的计算资源全部先切分为不同的分片,分片不是通过链划分的,而是通过随机命令随机分配到已经确定的分片位置里,这些通过命令分出的分片再组成一个个大的分区。 这种预先设定好分片位置,然后动态的将命令分配到各个位置形成分片的方式,需要通过共识来确认最终的状态。Radix的Cerberus共识是执行这个过程的,与信标链的ghost算法实现最终确定性一样,Cerberus共识可以确定交易的排序以及形成最终的数据集交给验证者验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