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联盟原创出品 | 近两年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开发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众多企业、机构和个人均相继着手提交相关专利申请,进行区块链技术的专利布局。根据可信区块链发布的《2020年区块链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白皮书》,区块链的全球专利申请趋势表现为区块链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两大热门领域,前者主要包括区块链的扩容、共识、跨链和智能合约等关键技术,后者则广泛涉及金融、能源、互联网、司法等多领域。 此前,笔者已就区块链技术的专利客体属性进行过分析,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区块链技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侵权风险,旨在帮助区块链创新主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免遭他人的侵权损害,为打造良性的技术创新与营商环境提供建议。 一、侵权主体 确定侵权主体,是专利权人抵御侵权风险,有效阻止竞争对手的前提基础。区块链技术的结构复杂且应用场景繁多,下面将从三个维度来剖析各个层面的主体: (一)底层技术层面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分散式的数据库,俗称“分布式账本”,是一种记录交易的计算机程序,一般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组成整个系统,其底层技术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 由此可见,区块链技术功能的实现是基于一些现有技术的有机整合,以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以点对点传输技术实现交易简化和安全,以共识机制技术保证系统总体的平稳运行,以智能合约技术满足用户个体的灵活需求。 在技术原理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申请人须全面了解专利的整体技术结构和具体技术的权利要求内容,准确定位受侵权的技术方案,才能进一步确定相关侵权主体。如涉案专利与对比文件的相同或相似部分为不同区块链系统中的分布式秘钥技术,那么可能的侵权主体即是涉案专利中该部分底层技术的开发人员。 (二)实际应用层面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其实际应用主要形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可编程货币,即数字货币及其支付交易;可编程金融,即资产管理、银行业及投融资等;以及可编程社会,即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 以数字货币为例,在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中,主要存在一下主体:第一,从事挖矿行为的矿工,属于数字货币交易系统的底层技术架构。第二,提供数字货币存储服务的钱包公司,其专利技术主要是为交易者保管数字货币的私钥,提供交易地址的终端应用开发。第三,从事数字货币交易的中心交易所,其专利技术主要涉及支付交易的响应与反馈、数据的变动记录和交易端口稳定性。第四,从事数字货币支付的应用软件,其专利技术主要是一系列侧链技术,实现数字货币从主链转移到侧链及从侧链安全返回主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