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技术范式依然令人憧憬,但其治理流程可能成为发展的隐忧。 如果我说,当前已经是以太坊自创生以来获得最多认可和肯定的时期了,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反对。你可能也还记得,2018、2019 这两年,以太坊遭受了多大的质疑和轻视。—— 这些质疑和轻视,当然有许多都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当时许多人认为以太坊就是一个 ICO 的平台,而这种需求不在了,这条链也就完了。 令我觉得有趣的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嘲笑以太坊的风尚就转变成了鼓吹以太坊的风尚。时间真是会改变人是吧?(还是应该说价格会改变人呢?) 更有趣的是,在前后两种氛围中,我都是少数派。在三年前,我认为,Utility Token 是走错了路,区块链最有前途的场景就是今天所谓的 「DeFi」 —— 或者说,是金融活动的自动化,以太坊这样的技术不会没有前景。(MakerDAO 在 2017 年底推出 Sai、Compound 在 2018 年中期出现、Uniswap v1 也是在 2018 年底推出的。说起来波澜壮阔,其实起步的时候都不容易。) 而在今天,我属于那些对以太坊的前景很有保留的人 —— 甚至直白点说,不欣赏已经远远超过欣赏了。要说清楚这一点,还得从 「以太坊」 一词的含义说起。 「以太坊」 一词同时关联着好几件事物:
以太坊范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通用性,你可以在以太坊上编写任何代码,而执行代码的数量没有硬性的限制,仅有 Gas Limit 作为限制。这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 「可组合性」 的来源。当今 DeFi 应用能繁花似锦且不断演化,可组合性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但它的缺点在于,它要求全节点在本地保留有完整的区块链状态,否则就无法参与验证区块。而这些区块链状态是只增不减的。久而久之会使链上操作的名义开销比例失调并推高全节点的运行负担。(近来被热议的 「无状态性」 和 「状态保质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当前被偏爱的方向是 「状态保质期」,但从我所知的情形来看,当前已经提出的方案都一言难尽,还远远称不上优雅而有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