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公共部门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政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部门服务效率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目前,我国32个省(区、市)和40多个国务院部门已全部开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5.09亿,占总体网民的59.6%。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线政务服务不断普及,极大地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但仍存在政务数据资源碎片化、政务服务协同缺乏互信基础、数据监管不到位等“顽疾”。需要政务服务等公共治理部门不断提升政府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政府,实现智能政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赋能中国智慧政务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区块链大有可为。
一、打通政务数据孤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在政务信息化改革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授权共享和业务协同,夯实智慧政府基础。
实践上,通过在各政府部门设立区块链节点,利用其“去信任化”特征打通政务数据孤岛,为打破原有部门条块化限制,进而实现数据授权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技术基础。结合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能够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企业和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二、追溯数据流通过程,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对数据流通过程的可信追溯,为解决政务数据使用过程中控制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难界定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在区块链网络中,结合公私钥体系,政务数据一经产生即可明确归属权与管理权,为后续的授权使用明晰了权责;进一步结合智能合约技术,能够明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过程中的使用权。
基于区块链技术,在进行政务数据授权共享和业务协同时同步留存数据流转使用记录,为后续数据泄露等事故提供不可篡改、清晰的溯源依据,为建立可监管、可追溯的政务数据共享授权机制扫清障碍。结合物联网技术,区块链可实现覆盖数据产生、收集、存储、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三、构建分类体系,助力实现智慧政务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政务数据,然而这些数量庞大的生产要素并未充分释放出潜力。理清数据隐私和安全共享的边界,是推进政府数据共享,释放数据要素潜力需要突破的瓶颈。依托身份认证、非对称加密体系、智能合约等技术,区块链可在较细颗粒度上构建政务数据分类共享体系,结合政务数据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能够实现不同共享类型数据的依权分类共享,切实保障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助力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
当前阶段,区块链已经开始在政务服务领域发挥作用,但总体上处于小规模探索的早期时期。发挥区块链在政务服务应用上的潜力,面临着缺乏顶层设计规划以及工程实现方面的难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统一标准,避免“新数据孤岛”的出现;此外,还需理清业务内容与业务逻辑,充分考虑与原有业务系统的衔接和兼容,才能更好实现落地。
2020年4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正式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并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区块链作为能够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可信、安全管理的技术,将会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中发挥巨大作用。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区块链技术将从互联网的手中接过深化政务信息化改革的接力棒,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助力中国智慧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