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曲线,中文名技术成熟度曲线,相信很多读者都不陌生,尤其是业内之前便有过投资经历的。
整体来看,他是这个样子的。维基百科对上面五个阶段的定义如下:
科技诞生的促动期
在此阶段,随着媒体大肆的报导,过度、非理性的渲染,产品的知名度无所不在,然而随着这个科技的缺点、问题、限制出现,失败的案例大于成功的案例,例如:.com公司 1998~2000年之间的非理性疯狂飙升期。
过高期望的峰值
早期公众的过分关注演绎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故事——当然同时也有众多失败的例子。对于失败,有些公司采取了补救措施,而大部分却无动于衷。
泡沫化的低谷期
在历经前面阶段所存活下来的公司,经过多方扎实有重点的试验,而对此科技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有了客观且实际的了解,能够成功存活下来,并且经营模式也逐渐成长。
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新科技的诞生(突破),在市面上受到主要媒体与业界高度的注意,例如:1996年的Internet ,Web。
实质生产的高原期
新科技产生的利益与潜力被市场实际接受,实质支援此经营模式的工具、方法论经过数代的衍进,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然后,每个行业又有自己的Garter曲线,且每年一更新。
看到这个曲线,你觉得我们区块链行业,到了哪一步?
1. 没人聊技术了
不知道细心的你, 有没有发现业内各个微信群聊天的话风,以及你所关注的业内公众号文风,在你不知不觉中,悄悄的变了。
简单说来,就是——没人聊技术了,更直白一点的说——没人关心了!
还记得当年EOS刚刚发布的时候,论坛里,群里铺天盖地的DPoS和PoW以及PoS的优劣对比讨论,以及公众号数不清的分析文章,项目评测么?
都没了……
前段时间某平台上线了技术原创性较大的高性能公链,提出了崭新的,不依赖分片的历史证明共识机制,各个群的画风却几乎没有人聚焦于技术,更多的是,只有xx的流通市值,那肯定得涨,几倍接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我们鄙视鞋圈,鄙视邮币卡,鄙视盘圈,认为自己投资的区块链是要改变世界,那些东西只是在纯粹投机,毫无益处。
没想到短短两三年时间,我们便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简单的回顾下过去几年,我们都在关注什么,便可能清楚的知道,我们到了曲线的哪个位置
2. 过去几年,我们都在聊什么
一、2013-2017:那个缓慢爬升的促动期
虽说比特币诞生于09年,但其范围非常局限于极客圈子。
现在业内的大多数人,都是13年之后才真正知道比特币,然后进了圈子,区别在于,有些人抓住历史机遇成了大佬,有些人破产黯然离场,更多还是浑浑噩噩,作为一颗老韭菜,在这个圈子里继续沉浮。
13年的比特币,从年初的13美元飙升到811美元,翻了60倍之多,“被迫”出现在了许多人的视野里。当时大家讨论的,是丝绸之路关闭的故事,西方政府谨慎的审查,中国政府的一纸禁令,算力的飙升……以及,比特币到底是不是庞氏骗局这个永恒的话题。
从技术角度,大家讨论的更多的是——是否有比比特币更好的加密货币,当时的点点币,莱特币,羽毛币,以及换汤不换药,对比特币参数进行各种微调的币种层出不穷。现在看来,只有莱特币凭借着“比特金,莱特银”这句口号一直站到了今天,然而,下一个十年,我们还会看到莱特的身影么?
这种讨论一直持续到14年,以太坊的横空出世,让业内人士忽然意识到,原来区块链除了做互相转账用的“加密货币”,似乎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14-16年,可以说是区块链的大航海时代,我们有了以太坊,有了探索隐私的门罗,Zcash,有了IBM的HyperLeger……圈子里开始讨论智能合约平台的应用场景,共识机制的优劣,隐私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这个时候,圈外的人在谈论比特币这种神奇的东西,圈内的人除了在聊技术之外,还从哲学的高度去聊比特币,这段时间,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知名的布道者,比如李笑来,比如老猫。他们的一些话,也成了每一个刚进圈子的新人耳熟能详的“语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