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长远来看,DeFi聚合层的价值确实将会提高,但是聚合层价值主张可能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主要是因为:
1.目前DeFi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产品供应仍然太少
一方面,在供应少的时候,聚合的价值就难以成立,用户完全可以略过聚合层(InstaDApp)直接去和供应商(Aave)交互,因为供应商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此阶段一定是聚合层来适配供应端做服务,比如InstaDApp大获好评的Maker-Compound桥和Sai-Dai桥,本质上都是InstaDApp这个聚合层来适配供应层的变化;
另一方面,供应端的过于强大,会使得供应端本身开始做“聚合”这件事情,比如我们可以肉眼看到的各个DeFi头部项目的混业经营犬牙交错的态势。
是目前所有DeFi聚合层产品,包括聚合交易项目和机枪池类的项目,虽然都能达到“服务用户的边际成本为0”,但是都还没有办法做到“通过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对供应商和用户两方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规模化并不能产生赢家通吃效应。
如果要成为真正具有规模效应的聚合层,需要在机制和激励方面多下功夫,使得平台能够对供应商和用户两端都产生规模化效应。(InstaDApp的DSL如果能做起来,确实可能会产生这种效应:DSL体系内的应用具有平滑的体验和大批用户;供应商争相成为DSL中的connectors来获取用户和TVL;用户也能通过InstaDApp能无缝接入多个DeFi协议获取更高收益)。
2.最后,在一切公开透明的区块链上,传统互联网行业的某些渠道逻辑很容易失效。如果不伴随良好的价值捕获机制,“流量”的意义将被无限缩小(想想钱包),换句话说,DeFi聚合层如果不能真正的给用户和供应商带来“非我不可”的好处,将很难有站得住脚的价值。
如果暂时先放开聚合层,那么InstaDApp目前的产品形态,是一个“策略原子化的借贷产品机枪池”。
机枪池可以对标到现实世界中万亿规模的资产管理行业,Intotheblock的研究员Lucas Outumuro将yearn与机器人投顾的Betterment 、Wealthfront,以及传统资管巨头blackrock做了比较,认为yearn在投资收益率(收入/管理资产规模)方面有显著优势,估值(P/S)不高,而且单雇员收入更高
虽然这种对比不少底层逻辑有待商榷(如YFI并不捕获yearn的收入,以及DeFi如此高的无风险收益率是否可以维系等等),但是仍然体现了DeFi针对传统金融的巨大优势。
InstaDApp目前提供的产品也可以看做机枪池,只是相比Yearn这类典型的机枪池产品,有如下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