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明确了我国移动全融发展的各项技术要求,引导和规范了我国移动金融创新性发展;2013年建成了国家级移动金融安全公共服务平台(MTPS),解决了跨机构间的应用共享、实体互信、系统互通问题,为我国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基础;2014年央行与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旨在探索移动金融一卡多应用运作模式。2014年底央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全面提升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在各行业的影响为出发点,将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按照实现方式梳理总结为三类。 一类应用为普通消费类应用(例如零售业、快餐业、一票制公交车、出租车),是实现金融IC卡普惠民生的重要基础,可采用标准借贷记或电子现金实现;二类应用为分时分段扣费类应用(例如停车咪表、分段扣费制公交和地铁),是提升金融IC卡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可通过电子现金扩展应用实现;三类应用为行业个性化应用(例如医疗健康应用、园区卡),是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通过金融IC卡加载行业应用程序或数据实现。 制约“一卡多用”的因素 金融IC卡时代,一卡多用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最终结果来看诸多因素也制约了其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电子现金”的低使用率。 从金融IC卡多应用实现方式的推行上,其中第一、二类应用都提到了通过“电子现金”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在《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应将金融IC卡电子现金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电子现金一类应用的普惠、便民效果。同时,要注重拓展电子现金二类应用,积极推动三类应用,切实提升电子现金使用率和便利性。 然而实际情况是,“电子现金”不仅使用率低,而且不容易被消费者理解。 “电子现金”的使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行业应用对项目主体单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且有的卡片办理容易,挂失、退卡等售后服务异常麻烦,多应用的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晰,用户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单一项目的便捷度有限,多应用往往沦为单一功能的储值卡及门卡,难以体现联网通用和“一卡多用”的优点。 而不被消费者理解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电子现金的“圈存”过于专业,而银行主账户与电子现金账户的区别、电子现金和闪付的区别等各种专业术语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不了解导致误圈存,有些银行则需要注销银行卡才能圈提出来,卡片丢失后意味着电子现金账户的钱是找不回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