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捕手:前几天链捕手发布了《重新思考去中心化治理》一文,该文提出质疑,代币持有人越多,社区投票频率越高,但项目的去中心化程度却不一定更高,因为机制的稳定性也是衡量项目去中心化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Maker、Yearn都不够去中心化,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大硕:中文环境中我们把decentralized ,翻译成去中心化,但它在字典中也有“权利下放”的意思。由于历史原因(ICO监管合规问题),很多项目并没有把权利(代币)直接分发给它的真实用户,因为在项目早期阶段还没有用户。以MakerDAO举例,它的社区分为两部分,借贷提供者和DAI稳定币的用户,MKR只分发给投资人,而没有给DAI的用户。YFI的分发方式一直受到大家赞扬,但最近也遇到财政问题,它需要增发来维持项目发展。这两个项目都对行业进步有很大推动作用,但代币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MakerDAO早期需要基金会的努力来扩大场景,而现在已经有很多项目主动使用DAI,在未来它可以尝试让这些生态成员也参与到治理中来,而不是单纯的持币治理,应用内的DAI锁仓量或许也能作为投票权、分红权。权利下放的目标是把权利给到足够多的利益相关方,关于足够多是多少每个项目也不太一样,只要不影响它的业务增长和社区扩张就可以,未来会有更多方案让治理更加公平。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已经引出了DAO,关于治理,无论它的目标是什么,其本质是让协议重新平衡,例如调整协议税金额、流动性挖矿加入新币、投票决定是否开发某个新功能等等。这都是在协议扩张时,打破平衡然后重新平衡的过程。一旦我们想要发展,就一定会有扩张这个过程,重新协调项目各方的利益。DAO的目标就是吸引更多人参与,依靠自治协议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范围。除底层公链外,越来越多应用开始选择委托治理模式,这在初期发展过程中提高社区决策效率很有帮助。据我们观察很多投资人对提案内容都很感兴趣,但受限于语言和治理工具不足,投票成本过高等等问题,造成了很多参与阻力。当然,也不是说解决技术问题后就有90%的人来投票治理,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减少投票,用“非合作博弈”的社区个体行为来代替治理,只保留最小的投票需求。形式化的治理越多,系统越是低效。例如,DEX上币需要投票治理吗?一个无须许可的协议在这方面应该不需要治理并可以自由上币,Uniswap的tokenlist 就是减少治理很好的尝试,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代币清单。链捕手:今年Sushi的崛起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从copy代码式项目迅速跃升成为龙头项目,这其中SBF等市场KOL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是否意味着无论项目技术、团队背景如何,只要社区共识够强就足够成为头部项目? 这种现象合理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