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理论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蒂奇纳等人在1970年提出并经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主要推断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较低的人获取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信息的速度更快,增加的知识量也就更多,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或者鸿沟将会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鸿沟的原因,除了与接触知识传播媒介和学习有关的经济条件之外,还有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交能力与范围,对信息的态度选择、大众传媒性质等方面差异影响。 与这一假设有关的是另一个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不同文化、民族、性别、代际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应用以及创新能力存在差别,造成对信息接受、知识增加的差异,并由此加剧贫富分化的趋势。简而言之,在信息为王的时代,数字化加深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最终体现为富裕与贫穷、发达与落后的差距。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在20世纪末提出,后经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专题报告,一时成为富裕与贫穷国家南北对话的重要议题。近两年来国内对此问题讨论主要集中在支付、出行等数字化程度较高领域,导致城乡居民中一些弱势人群面临的困境。鸿沟一词差不多与障碍同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推行无接触模式,这些人群由于不会或不熟悉网购,不会获取健康码,出门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正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去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老人无手机用现金缴纳医保被拒”等视频曝出后,引起高层和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保障弱势人群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公平的生存权益确实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差异,导致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群之间信息占有与应用的差异,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普惠性,并不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独有的现象。早在300多年前的英国,发生过一个有名的“银行禁令”事件,其背景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社会若干阶层人群之间存在的信息鸿沟所致,从而说明如果不重视这种鸿沟的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尽量缩小,很有可能给这些人群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灾难。 英格兰银行是近代以来央行的鼻祖,其创建初衷就是为当时的王室和政府筹集资金,支持对法国作战,政府因此授予银行一些特权作为回报,其中最主要的是纸币发行权。最初发行的英镑纸币一是可以兑换贵金属币,纸币上都印有兑付保证承诺(promise to pay xxx bearer on demand the sum of xxx); 二是主要在银行和商家之间结算使用,不是作为日常支付交易的工具,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