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Ben Fung, Scott Hendry and Warren E. Weber,加拿大央行,2018) 这几年各国政府、央行都特别关注法定货币即现金的问题,因为从目前看,现金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低成本、你门槛拥有的一种支付手段。非现金支付需要一定的设备、要求和成本,如银行账户开户需要身份验证,维持账户要收年费和小额管理费;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账户,需要有智能手机,要学习操作与管理技能,还要防范网络诈骗等。 乍一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现金似乎是没有什么获取和使用的成本。其实不然,假币就是现金使用的一种成本。是否有防范假币犯罪的能力,在不同人群中一样存在着知识鸿沟:从事现金处理的业内人员接受过货币真伪鉴别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测评,也有机会了解到新发现假币的特征,所从事的职业每天都在不断强化防范技能,这样不但可以在职业上有发展,也能对家人、亲友带来积极的影响;业外人员,如果是每天经手现金的商家,职业需要、自身经验会让他主动去了解掌握识假的技能。普通消费者关心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动机不是很强烈,除非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公众宣传教育活动有助于缩小不同人群对于同一领域知识的认知鸿沟,但也要承认不可能完全消除。去年人民银行在七个省份开展的支付领域数字鸿沟问题抽样调查,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是1%,小学及以下占比14.7%,务农人群、城市退休人群占比57%与58%,个人年收入1万及以下占比61%,农村地区人群占比65%。这个群体的特点就是年纪大、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农村居民较多。这虽然是关于电子支付人口特征的数据,其实也从另一面反映了现金使用的人口特征,即老、退、小、低、农。 现在全球多国央行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发行央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如果CBDC进入实质性运作,与不断从支付空间流失的现金并行担当地法定货币的责任,货币管理当局面临的挑战将比现在更为复杂严峻:一方面现金日常使用越来越少,但专业的人员、设备、技术与管理一样需要不断投入、更新、升级,银行、商家必然面临成本与收益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消化成本,不是一句社会责任担当就能解决的。另一方面,CBDC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支付方式,目前使用的支付终端和移动支付类同,以智能手机APP为主,离线支付是辅助方式。从钱包的申请、开户,到日常的兑换、支付以及管理,都需要用户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防范那些冒充央行数字货币的诈骗犯罪。以现金使用为主、在移动支付使用方面存在困难、抵触的老、退、小、低、农人群,也同样有可能排斥、恐惧、躲避数字货币支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