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剑:之所以需要控制状态数据的规模,是(1)当前的以太坊协议需要全节点在验证区块时与状态数据交互;(2)状态数据的增加会不断加大节点与状态数据交互的难度。由此可知,如果某种方案虽然控制了状态数据的规模,但却增加了与另一个数据结构的交互需要,则这样的方案未必有净所得。很不幸,文中所讲解的大部分状态过期方案都属此类。这也是为什么我仍偏爱弱无状态性。 近期 Jan 前辈说无状态性也不是最终答案,我有异议。无状态性还有一些研究空间,换言之,我们仍未厘清实现无状态性需要我们改变的全部网络运行假设(并证明其工程可行性),但是,目前来看,这是唯一一种纠正以太坊协议 “设计失衡之处” 的办法了。 P.S. 无状态性不会改变区块数据的可得性,只会改变状态数据的可得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