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强烈推荐《又见敦煌》,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特别是最后的场景,就真的就用一个个盒装历史的方式展现不同朝代的场景。 每个盲盒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莫高窟的石窟,空间上横跨了罗马到印度,时间上跨越从前秦到元代,历经千年。经历了一千多年,洞窟的这些建筑风格、彩塑、壁画已经是一本艺术和社会文化的编年史了,不同的朝代,不同社会风貌、不同信仰、不同的地域国家文化都汇聚到莫高窟。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时空的凝视和交流。 虽然一次只能 8 连抽,并且导游很吝惜手电筒的灯光,但是在这 8 个石窟里,能看到我们熟悉的九色鹿故事的原型,能看到不同朝代的三世佛,能看到经典的反弹琵琶,甚至在短暂的游览中,已经能分辨出不同朝代的风格:隋唐时期的精美、细腻、表情灵动;宋元时期模仿隋唐,但技巧略显稚嫩;南蛮入侵后为了文化输出的劣质仿造;如果看到比例失调、表情僵硬、色彩土味的灵魂雕像,铁定是清朝被王圆箓发现以后胡乱修补的。 所谓沉浸感,就是不同感官的细节交汇,在这里,能以小见大般高密度地感受到历朝历代的工匠画师们进行了超越时空的同台竞技,并把其想要表达的内容浓缩在一个个石窟里,通过鸣沙山的东麓断崖连接在一起,就如同身在一个跨越千年的石窟版 Metaverse。 能让莫高窟达到这种效果的,是其延绵千年的持续性以及因缘巧合的共识形成带来的 UGC 生态。 持续性:石头,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于永恒的认知,所以将其文化通过彩塑、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石窟「前甬道,后洞窟」的形式保存。 共识:莫高窟的形成是必然中的偶然,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必然现象。公元 366 年是东晋十六国前朝时期,一方面,丝绸之路正不断发展,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民心不安,有着巨大的宗教信仰需求。因此在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中原不久便以弘扬,开始有中原僧人前往西域求经求法,并翻译梵文佛教经典,地处咽喉之地的敦煌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关键枢纽。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缘巧合是敦煌的地质地貌,处于沙漠和戈壁边缘所形成的的、可以开凿成洞窟的岩石山体,而山崖也被认为是人间与天届的连媒,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佛教僧人最开始在木制寺庙里修行,后来也演变出了石窟寺庙,公元 4 世纪时石窟寺庙在南亚一代盛行,也就是说石窟建筑的方法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了,不需要自行探索和发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