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14 个 DeFi 协议最近 30 天的平均市销率约为 21.8 倍。其中市销率最高的是 Curve,达到了 69.75 倍,其次,Balancer 和 Synthetix 的市销率也较高,都超过了 40 倍。另外,市销率较低的有 Cream、Hegic、PancakeSwap、QuickSwap 和 SushiSwap,都不足 10 倍。 从近期各协议的市销率变化来看,仅 Bancor、Hegic、QuickSwap 和 Synthetix 的估值有所下降,降幅在 9% 至 28% 不等,其余 10 个协议的估值都有所上升,涨幅在 4% 至 32% 之间。14 个协议的平均市销率变化约为 8.74%,可见,整体上近期 DeFi 协议的估值处于上升状态。 对投资者而言,估值是交易策略的一个影响因素。那么,在 DeFi 领域,市销率,即协议营收是否映射到币价的表现上了? PAData 对其中 12 个协议的市销率和币价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就整体而言,Cream、Curve、Hegic、SushiSwap、Synthetix 的总营收与治理代币之间的皮尔森系数都在 0.5 以上,这意味着,这些协议的总营收增长时,其治理代币币价上涨的可能越大。相反,Bancor 的总营收与治理代币之间的皮尔森系数约为-0.7,即其总营收增长时,治理代币币价反而可能下跌。其他协议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如果具体到更小的市场周期,DeFi 协议总营收与治理代币币价之间的关系则要复杂的多,而且每个协议的表现都不同。比如,以 MakerDAO 为例,今年上半年,其总营收与币价之间的皮尔森系数都在 0.6 以上,也即营收增长时币价也可能上涨,反之亦然,但到了 7 月,这一系数迅速转为-0.5,也即营收增长时币价反而可能下跌,反之亦然。而 Bancor 则相反,上半年,其总营收与币价之间的皮尔森系数大多为负,3 月和 6 月都超过-0.5,也即营收和币价反向运动,然而到了 7 月,市场震荡向下时,这一系数转为 0.9,营收和币价开始同向发展。 如果考虑市盈率(P/E,治理代币稀释市值与协议营收额之比),则可以发现,市盈率与治理代币之间的关系也类似。同样的,Cream、Curve、Hegic、SushiSwap、Synthetix 的协议营收额与治理代币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而 Bancor 则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在更小的市场周期中的相关性也十分接近。综合而言,这或意味着,协议的营收分配方式与币价表现之间的无关,也即,若协议方获得更多收益,并不意味着持币用户也可受益于协议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