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消费扶贫存在的问题虽然消费扶贫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各贫困地区大都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供销合作模式,由当地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代销合作协议后,帮助农户进行生产、收储、加工与包装,再由企业进行统一的品牌设计与宣传,并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最后送到支持消费扶贫事业的消费者手中。而这一模式中,商业银行往往只参与单一环节,例如对贫困与企业进行信贷支持,以及依托银行自身的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企业进行供应、销售等。但在消费扶贫实践过程中,这样的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农产品的差异性低,消费者辨识困难,并且难以对产品特点和来源获得直观的判断。不仅如此,贫困地区农产品大都所处偏远,想要推广面向广大消费者用户,往往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而这些环节中的信息壁垒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些产品识别困难、缺乏有效信息的困境导致很多消费者对于扶贫产品难以选择,严重的甚至会由于信息不透明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最终对扶贫产品望而却步。 (二) 消费扶贫交易过程中的中心化问题。当前消费扶贫销售的主要渠道——第三方电商平台往往由政府主导,授权企业搭建一个专门、统一的平台进行消费扶贫运作。商业银行作为与各地联系紧密的央企,理所应当地承担了相应任务,但以建设银行商融商务为例,这种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中心化电商平台的创立和运作却需要前期进行大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维护也会持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同时平台撮合、牵线搭桥的过程也会对双方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导致中心化的消费扶贫运营效率较低。 (三)部分消费扶贫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寻找消费者、也即消费者的拓展上,却鲜少考虑农户生产扶贫产品的环节。我们不应顾此失彼,既要考虑需求端消费者的问题,也要做好供给端农户的促进工作。《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要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而对于农户来说,提升供应水平和质量最大的障碍往往就是资金问题——由于贫困,无法开展一系列的生产环节,而农户又由于普遍缺乏基本的还款能力难以获得贷款,陷入无法贷款-无法生产-更加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这些贫困农户参与消费扶贫也不能获得信贷增信,这与消费扶贫的理念背道而驰。 对于消费扶贫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区块链,改善消费扶贫中所面对的痛点。“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记录交易信息,从而完成分布式账本对账。每个节点参与者按照时间顺序以首尾相接的形式连接,进而在区块链系统内部形成了一个链状系统。“[2]该系统具有分布式储存特点,点与点之间相连并依靠数据加密算法获取权益,据此,区块链的核心功能包括可实现系统内节点的分布式、去中心化、地位对等性等。通过每个流程在区块上加盖时间戳,能保证商品信息的可追溯性;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可以在平台去中心化后保证交易信息的有效可靠性,增强交易的可信度;而区块链中自动撮合形成的智能合约,是一种具有约束交易行为数字法律合约,可以快速形成交易生态体系。利用区块链具有的可追溯性、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和分布式等特征,面对信息不对称、农户信用匮乏以及电商平台中心化等问题,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