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明白了,其实现在做挖矿能够留下来的应该已经能实现闭环了,从老的挖矿、卖币、提现等方式逐渐变成将算力定义为金融产品在管理自己的仓位,这部分也需要涉及到金融工程的一些知识,可能你指出的是比较老式的一种挖矿模式,其实现在挖矿行业也比之前专业了很多。 聊到了你们决定做 MCDEX,当时你们做的时候应该去中心化衍生品赛道应该还不是非常拥挤,还是比较早期的,当时为什么决定要做这个事,一是说为什么要决定去做 DeFi,另一个方面是为什么在 DeFi 里选择了永续合约这件事。 L:这个事是有一个过程的,其实还是从挖矿引入的,差不多当时挖矿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们此时也是在做你刚刚所说的相对专业的挖矿了 M:对,你跟我讲过相关的事。 L:所以我当时和一家公司在做衍生品合约,在交易这个合约的过程当中发现信任的问题非常大,当时我们也没有保证金,就是以邮件的形式,在交割日沟通你能否履约,属于双方互相授信的情况,这个信任成本还是特别高的,我意识到可能这个事后来还是要通过智能合约的一个方式来实现,大家把保证金押到智能合约中去,然后再去执行,后来发现这方向就是 DeFi,那会 Uniswap 还没有上线,不过那时候有 MakerDAO,后来我觉得这个方向好,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一方面是我能理解这个事,另一方面是存在这个交易需求,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研究衍生品在 DeFi 上面如何实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就决定做这个事了。我们开始做 DeFi 的时候思路就明确了,早期挖矿,中期做 DeFi,长期想在基础设施方向上做一些建设,目前还是在执行这个战略。 最开始我们利用了一个现有的合约,叫 market protocol 来做一个交割式的合约,他其实是一个价差期权的这么一个合约,原来比较难用,我们给他订单簿做了一个交易层,但产品出来后我们发现这个价差期权对于很多人来说难理解,不好推广,虽然他能解决的一些算力衍生品上的一些需求,但是他的整个模式如果当作产品来推广的话还是不行,这时候也是 DeFi 早期,我们认为如果要做产品还是要做用户比较容易理解接受的产品。我们发现还是永续合约比较好推广,永续合约在当时的 CeFi 上有比较大的规模了。 M:大概是什么时候? L:那个时候大概是在 19 年的时候,对用户而言永续合约很好理解,就像在交易现货一样,但是可以加杠杆,虽然它背后的金融结构是很复杂的,比刚刚说的价差期权还要复杂,但是用户好理解,我们觉得这个产品未来会很有市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开始研究如何实现 DeFi 的永续合约,随后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的开发了第二个永续合约产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