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37号国务院令,公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毫无疑问,《条例》是中国有史以来对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影响最大的行政法规。 基于对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多年的合规实践和研究,我们简单分析并总结了《条例》要点如下,供区块链、数字货币从业人士参考。 01 为什么《条例》的出台对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会产生重大影响 02 《条例》是如何界定非法集资的 03 应该如何看待《条例》规定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 04 哪个机构负责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 05 监管部门如何调查非法集资案件 06 监管部门如何处置非法集资 07 《条例》对非法集资资金清退作了哪些规定 08 如何处罚非法集资 09 虚拟货币非法集资的刑事案例 10 合规要点 01 为什么《条例》的出台对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会产生重大影响 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由于其超前的技术特性、特有商业属性,其合规问题一直是行业的痛点。 《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九四公告》)中明确规定““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但在《九四公告》之后,何等区块链、数字货币业务将构成非法集资仍然属于一个相对模糊的地带。 《条例》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下列行为,涉嫌非法集资的,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以及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分支机构、派出机构进行调查认定:(二)以发行或者转让股权、债权,募集基金,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以从事各类资产管理、虚拟货币、融资租赁业务等名义吸收资金”。这是“虚拟货币”在中国行政法规级别的“条例”中第一次出现。 “虚拟货币”被明确列入涉嫌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有利于地方政府及时组织调查认定和依法查处非法集资行为,意味着地方政府在面对虚拟货币这一新兴事物的时候有更明确的法规指导,此前不规范企业通过种种形式掩盖违规经营的策略大概率将不再有效。 《条例》的颁布,意味着监管机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法律依据不足、手段不够等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此前处于灰色地带的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业务将明确纳入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