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积分的问题在于,它的价值模型不清晰。积分值多少钱、能兑换多少东西,说不清楚。”程晓明向《链新》表示。 目前,不少“区块链+消费积分”的设计者们在模型设计上,对于劳动量的定义较为随意。很多所谓区块链产品把用户的消费行为视为劳动,比如阅读文章、购买商品。区块链产品对这些消费行为进行激励,其代价就是其自身的通证一文不值。还有一些产品号召用户为产品拉人头,然后给予通证激励,但产品方又不用真金白银回购这些通证,仅在系统内消化通证,导致通证的价值越来越低,最终归零。 “消费积分的设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模型,类似于股票。股票的价值模型很简单,每个公司每年都有利润,每年的利润拿来分红来,这就是股票的价值模型。消费积分如果想变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专业的产品,必须在它的价值模型上做文章。”程晓明向《链新》表示。 商业前景光明 “区块链+消费积分”是积分数字资产化的一个应用场景。目前,我国积分规模过万亿,而兑换率低于12%,因此“区块链+消费积分”的前景非常可观。近年来,在消费升级趋势下,更是推动积分市场快速增长。 于佳宁认为,“区块链+消费积分”可以形成很好的商业模式良性循环。 一方面,区块链可以帮助企业调动销售,基于区块链积分形成的通证激励的新型商业模式,更好的激励用户参与、传播和合作,让企业和消费者形成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可信特点可以帮助消费积分价值化,并加速价值流转,提升流动性。 此外,区块链还能实现数据变现。如基于区块链消费积分会加快企业和用户身份的上链和数字化,能够让用户自己管理数据权益和身份信息,自由授权行为数据的交易和使用,进行数据变现同时保护数据隐私。 “外界对于区块链的印象有些刻板,认为区块链是高科技技术,运行成本会很高。实际上,积分上链的成本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高,并且其未来带来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价值高得多。”于佳宁向《链新》表示。 对相关业务来说,消费积分上链带来实质上的好处是,通过区块链透明可信、便于兑换交易的特点,既鼓励客户多次消费,又能实现不同商家的相互导流,最后也实现把积分资产数字化,便于客户管理使用各种积分资产。 “消费积分上链后,性质会变成一个链上数字资产,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例如有些平台允许充值买积分,实质上是把积分变成了预付卡,将积分的商品属性逐渐变成金融属性;然后又通过积分兑换变相使得该预付卡能跨法人流动,这实际上就变成了预付卡业务,而跨法人的预付卡业务是需要第三方支付中的预付卡牌照的。另外,也有些提供积分兑换成现金业务,使得积分变成代币属性,直接违法。还有就是把积分交易平台做成一个集合竞价的交易所,这也属于无牌照非法经营交易所的问题。”邹均向《链新》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