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李仁杰 | 数字资产和可编程金融基础设施的优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数字资产及可编程金融基础设施的优势」。 何谓可编程的金融基础设施?所谓的 bits,就是数据最小的一个原子单位,今天在金融领域如果能够变成是用最小的单位做编程并用在公有链上,那么人人都可以验证。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概念?各位知道我们要讲未来的新金融有可能是什么,一定要先了解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已经在一个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的经济社会。从金融角度来看,传送金钱即传数据,如果金融的数据也变得可编程且可编程过程在公有链上,那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因为公有链是不用被准许的,大家均在可验证的情况下,这样就会使过程不由任何一个机构主导,大家是处于一个比较对等的状态。我们常常讲到区块链可以达到普惠,尤其有利于相对落后且没有银行服务的国家。今天把货币编程后,就有机会建设一个更平等的社会形态。 为什么需要可编程的金融基础设施?据统计,每两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未享受到应有银行金融服务的——这一人口规模达到 23 亿。可编程的金融设施建设能够造福全球很多落后地区,没有银行要服务的人们达到更公平、更普惠的金融。所以需求十分广阔且明显。 但是,这一进程对已经「银行化」的世界有什么作用? 第一,有助于现有体系的升级,减少摩擦与不必要的中间费用以及延迟。据统计,目前 43% 的美国银行还在使用 1959 年发明的 Cobol 系统,这个系统会导致服务延迟且费用昂贵。目前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但是在金融服务方面相对落后的。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可编程金融基础设施解决。试想,如果开发者传钱能够像脸书等社交软件进行及时的可编程传递,未来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而目前在金融改革上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现在的社会现象是:银行作为中间人,就算你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最后都是绑定收付双方的银行。比如,数字人民币提供了更有效率的方案,全世界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充当中间人的服务,但效率不高。生活中许多服务时效高且不需要金钱,比如电子邮件,但金融服务仍然较为落后。软件吞噬世界,金融领域也不会例外,只是进程较慢。 昨天听黄江南老师讲到,过去的金钱交易是以物易物,未来是通过技术来取代信任,所以不需要有可信的第三方,比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背书,依靠技术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认为,未来的新范式——通过全球的、可扩展的基础设施,用户与可验证的智能合约进行交互,从而消除交易对手的风险。在中国,银行服务主要有三个,存、贷、汇。假设国际虚拟货币转账能够不借助金融机构、不用支付宝,不用第三方点对点,成本将大幅降低。在这三种传统金融业务中,虚拟币已经带来了一个黎明——点对点不用第三方支付汇款,尤其是以太坊为主的存贷。以前金融机构作中间存贷方,后来互联网金融(事实上也是第三方)做大也都要拿银行牌照,无异于前文的金融机构。这一两年 DeFi 领域表现出来的蓬勃发展,说明过去几十上百年我们用的存贷汇也要做好迎接改革的准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