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与公民大会;2.理事会和技术委员会;3.平行链卡槽的分配;4.国库管理。
日常提案由理事会提出,理事会成员的选举过程和验证人(Validator)的选举过程一样,遵循顺序弗拉格曼(Phragmen)方法,详情可见 NPoS 选举办法,一共有 13 个席位(后期逐步扩大到 23 个席位),任期为 2理事会成员数量周,后固定在 1 年。治理过程依赖代币 DOT,DOT 的主要作用:1)提交议案;2)为议案背书或者提前决议某议案;3)对所有活动议案投票;4)成为理事会的选举成员;5)对成员进行选举。 所有的议案都要经过全民大会(referendum)公投,议案类型如下:
理事会类似代议制的下院,负责日常议案的提出,为了避免议员垄断理事会,大众也可以直接进行公开提案,需要大众质押代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避免议员垄断理事会,所以成员的任期是有时间限制的,这继承了 proportional justified representation 的优点。同样地,成员的选举仍可以施加线下影响力。理事会提出的议案需要全民投票(referenda),这也是一个可以避免理事会操纵的方法。 重要设计制度 1:Turnout biasing - 增加投票率,主动和被动投票者的平衡 Polkadot 设计了一种重要的 Turnout biasing 机制,用以平衡在不同类型投票中的提案者、投票者和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大众公开议案 适用正向偏向投票机制(positive turnout bias)。参与率低时,倾向于反对投票;参与率高时,倾向于通过投票。 反对 /sqrt(参与数) < 通过 /sqrt(全体数) *多数理事会投票 对参与率不做 bias 判定(neutral turnout bias),按照正常的简单比例投票进行。 反对 < 通过 *全员理事会投票 适用负向偏向投票机制(negative turnout bias)。即由全部理事会成员支持的投票,和正向相反,参与率低的时候,倾向于通过投票,参与率高的时候,倾向于反对投票。 反对 /sqrt(全体数) < 通过 /sqrt(参与数) 下图描述了 Turnout biasing 机制的作用过程:
该制度的分析 对于一个大众投票,Polkadot 倾向于维持现状,比如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比较恶意的改变,需要更多的参与率才可以进行改变,有利于维持系统稳定性,并调动更多投票结果,比如一些比较容易引起大众争议的议案。 对于只有大部分理事会成员同意、但并非全部统一的情况,代表理事会内部有歧义,这样使用简单大多数投票就可以了,不会涉及财阀贿赂。 对于一个理事会全部同意通过的议案,需要更多的大众投票去否定,也就是说大众可以否定理事会的决议,但需要非常高的参与率。 当参与率都达到 100% 时,则三种都变成简单多数原则(simple majority principle)。 重要设计制度 2:锁仓制度 - 体现大众参与信念 另外还有一个促进参与度的设计,就是所谓的最高票数会加入投票参数作为一个乘数,投票参数就是投票者锁定 DOT 时间的一个简单映射:Max votes = tokens * vote_multiplier
为了让投票者对于自己的意愿和提案有更多的承诺 , 这不失为提升参与程度的一个方法,投票者付出了真实的经济利益(流动性)去促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实现。 重要设计制度 3:技术委员会 - 紧急措施 技术委员会的设定来自 Kusama 网络的三院制模式(tricameral model),三院制的三个 Chamber 分别是 Referendum chamber、Council 和 Technical Committee。在最初版的 Polkadot 的治理架构中,该架构并不存在。 技术委员会由之前在 Polkadot 或者 Kusama 参与过协议实现或讨论(Polkadot/Kusama runtime 或 Polkadot Host)的队伍组成,由理事会简单大多数原则选出。如 Joe Petrowski 所述,技术委员会是防止系统出现问题最后防线。其对各种安全问题将做出防控和提交紧急全民决议。全民决议需要 3/4 理事会成员同意和 2/3 技术委员会成员同意方可提交,之后的全民投票机制和普通流程一样。由于技术委员会的选举可能不那么民主,所以在涉及政治敏感性或战略重要性的紧急情况,其决议可能不会生效。 Polkadot 的治理机制小结 Polkadot 的治理机制并不复杂,只是众多 Polkadot 精妙设计的一小部分,但是反映了 Polkadot 的设计初衷,即以 Web3.0 的模式实现 Web3.0 的治理。实际运行起来,也需要各方真实的支持并遵守链上的行为准则。当然在目前 Web3.0 和 Parity 的强大领导下,Polkadot 的治理机制也很难看出问题,预计考验会出现在「真正」的去中心化之后,但彼时的治理结构也会更加不同。 未来治理的发展从目前公链治理的发展来看,对于 onchain 和 offchain 没有一致结论,而且两边都有公链支持。在实际行动上,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公链基本就是三个态度:1. 链上治理为主;2 . 反对链上治理(如以太坊 2.0);3. 采用链下治理,但是对链上治理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分布比较均匀。几乎所有的意见都没有完全放弃另一方的意思,链上和链下治理的问题是天然存在的,每一个链只能选择链上或者链下,但普通参与者可以选适合自己的去参与,无论治理模型多么的精妙,最终的选择权仍然在大众和市场。 比如 Near 就认为:「一些公链依赖链上治理,协议中的一些决策由链上投票决定。虽然过程很透明,但需要仔细对待每一件决议,而且也面临一些常识错误所牵动的攻击可能。」 Solana 也持类似的观点:「我们对链上治理比较谨慎,自动改变会成为一种安全攻击向量。」 但对于链上治理,他也觉得需要探索,「链上治理最终会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特性,我们一开始会从比较小的事件起步,比如交易费的决策。但最终目标非常清晰,即治理模式不可以影响性能。」 也有比较中性的,像 Nervos:「…研究了大量关于治理方案,但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 Nervos Network 的治理方案会持续迭代。在早期,Nervos 基金会将会担任项目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发展和 Nervos 社区的壮大,我们希望社区成为治理的主体。」 链上治理被攻击的特点常遭诟病,特别是普遍提到会产生一些脱离实际需求的改进例子。而链下治理则主要在于透明性和决策是否是正直的,但是如我们之前提到,实际上也没有完全的链上治理 , 大部分的线下影响力仍然持续,Polkadot 也不例外,关键在于如何让协议更加有效和健壮。 除安全问题外,链上治理还有一个财阀政治(plutocracy)问题,即 token 数量决定了决策过程的走向。支持的人认为因为持有多数 token 的人会更加关心网络的发展,所以赋予他们更多决策权是正常的。反对者认为这会造成财阀政治,即由大户说了算,因而链下治理更优越。 社区曾有意见认为分叉是一项链下治理赋予的重要权利。但其实硬分叉和退出网络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大部分议题,总有一部分人反对,一部分人支持,小部分议题,可能会造成分裂,无论是链上还是链下。所以把分叉作为一种优越的手段,或许没有考虑到,所谓「无分叉」的链上治理也可以:退出所有 token, 源代码复制一遍另起炉灶,全节点照样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这个新的「分叉链」。 不可否认,区块链还处于早期,还在升级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紧急问题,需要各种链下的决议。但相对成熟后,链上治理的占比应该会提高。比如 2016 年 DAO 问题经常被各种文章引用指摘链上的不足,和最终靠链下来解决,但技术社区也在改进,所以不能说 DAO 那样的问题不会出现,但是可能性在减少。 区块链治理的有效性关乎五点:透明、正直、有效、协作、安全。在这五个品质中,链上显然是透明的,链下是有效的,而对于正直、协作和安全则不那么明显。链上和链下不存在一方绝对能胜过另一方的情况,优劣点是天生的,取决于分布式系统自己的选择倾向。 链上和链下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的问题,是适用边界的问题。Darcy W. E. Allen 和 Chris Berg 提出链上治理只可能是整个治理协议的一部分,可以链上化的是控制权,但是由于区块链的多边市场、技术生态和企业需求,这些隐性的合约只有在线下进行。同样,链下治理也是整个治理协议的一部分。 一些法律学者也在思考链上和链下的问题,如 Wessel Reijers 等人在 Now the Code Runs Itself 中提出,虽然链上治理是有脆弱性的,但是可以通过宪政专治(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来赋予特定集团有限特权,解决紧急情况下的问题,也类似 Polkadot 的理事会和技术委员的角色。 设想一下,若干年后,早期创始团队退出舞台,届时又需要一个怎样的治理模式来规管这类分布式组织呢?不可否认,如同现实世界中一样,世代的更迭会有一代又一代的领袖出现,也会有各种充满着个人意志的代码被烙印在区块链系统上,无论是外源的还是内源的。那么终归需要有一套相对清晰的制度来限制并流程化这种影响力,这应该是链上治理的终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系统不应该放弃对链上治理的探索。 (责任编辑:admi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