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醒悟了过来,并再次对产品进行了 Pivot。这一次我们,我们选择抛弃「政治正确」,引入了 cny 支付,将自己包装成一款「互联网产品」,来为区块链世界发现新的增量用户。我们推出了「粉丝币」这一核心机制,将 Token 的主体,从文章转变为作者,显式的展示作者的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person in possession of little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more social capital." 凡是有钱的人,总是想要更多的社交资本,这是公认的真理。 ——Eugene Wei,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X-Order: Matataki 里也有交易所,和你们的之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有什么联系吗? 一定要自己开交易所 —— 李笑来 小岛: 嗯,瞬 Matataki 的交易所现在用的流动性协议,与 Kyubey.network 的演化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 Kyubey 交易所的设计最早源自我们开发的一款叫做 eosotcbackup 的合约,顾名思义,它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的订单簿。因为当时我们发现,有很多 EOS 的项目方,在发行了代币之后,大都不会立刻上线到交易所,或者有着自己 ad-hoc 的交易逻辑,而这个时候这些代币在民间事实上就已经开始流动起来,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格了。 这些代币就算官方关闭了转账的接口,民间还是会想到各种方法进行交易,例如卖家直接将包含代币的账号授权给买方的私钥。 这种流动就是我们所说的 otc,通常表现为有一个群主作为担保,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像极了我们 14 年末、15 年初的时候大家玩山寨币时的场景。因为那个时候就开始时不时会发生一些担保人跑路的事件,彼时的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去中心化的担保系统,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到了现在,我发现自己的手里已经掌握了比那个时代多得多的开发工具 ... 最早版本的 EOS otc 交易所合约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开发就被部署到主网了,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这个「产品」第二天就正式上线了。第一版的交易所只有订单,没有撮合,订单的匹配需要用户自己进行操作,通常的使用场景是交易的双方在微信里沟通好价格后,在交易所里分别进行挂单和取单。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长尾交易场景,放在以太坊上开发是无法想象的,fee 和 latency 都太高了。但是在 EOS 中就可以方便的让用户免费使用我们的产品。由于 EOS CPU 的费率非常不稳定,随着产品的规模扩大,为了保持我们的 Dapp 一直可用,我们不得不去市场上买入更多的 EOS 以抵押足够的 CPU。紧接着新的问题来了,一些交易者在交易所中挂了一些符号一样,但是发行合约不一样,价格非常低的「假币」。部分用户看到了这些价格低廉的「假币」,出于 Fomo 的心态,没有仔细核对合约的名字,就选择了购买。导致一部分我们的早期用户*到了这些**,然后找我们「维权」。虽然这个说不上是合约的 bug,但是考虑到我们在 UI/UX 的设计上,没有明确警告用户存在这种假币的风险,对用户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所以我们「赔偿」了这部分用户的损失。 (责任编辑:admi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