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 2 可能会出现类似公链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 原文标题:《Layer 2、以太坊与公链格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DeFi 向我们展示了以太坊的拥堵,gas 费用之高让人难以置信。这只是从用户体验的层面展示出来的表象。它深层的意义在于不同 DeFi 协议在争夺以太坊的区块空间,这是零和游戏。 当区块充满时,任何一个协议的交易上升,意味着其他协议交易的下降,随着新来者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导致有些挖矿的交易费用高达上百美元。在 DeFi 火热的前几个月,以太坊的交易费用已经在加密圈超越比特币位居第一。即便今天 DeFi 冷下来,其年化交易费用跟比特币比相差也不远。
在市场火热的情况下,整个 DeFi 市场的厮杀会很严重,由于交易吞吐量是固定的,这导致从整体上 DeFi 市场的价值无法持续上升。因为它会限制整体 DeFi 项目的交易量,从而影响其可持续性。 这自然引出了吞吐量和速度的问题。人们提出了 Layer 2、分片、跨链等解决方案,其中 Layer 2 是提及次数最高的方向之一。做个假设,如果未来以太坊就是巨无霸,那么基于以太坊上的 Layer 2 会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 Layer 2 中,会呈现什么样的演化趋势?Layer 2 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吗?还是一枝独秀?如果 Layer 2 取得成功,它对以太坊和公链格局又有什么影响? Layer 2 的演化趋势首先,我们来看看 V 神眼中的以太坊可扩展性的道路: 在这个发展路线图中,Layer 2 是重要的方向。从蓝狐笔记的记录看,Layer 2 实践方向有很多,有状态通道、侧链、Plasma、Optimistic Rollups、validium、ZK Rollup 等等。 这一切看上去非常好。但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Layer 2 本身是孤岛,如果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 Layer 2 方案,它们之间如何互通?这里会打破 Layer 1 上的可组合性。如果 DeFi 的 Maker、Uniswap、Compound、Curve、Synthetix 等无法实现可组合,那么,聚合协议等又如何实现帮助人们获得更高的收益?DeFi 的创新又如何推动? 如果没有可组合性,DeFi 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即便它实现了极高的交易吞吐量和极低的费用,但失去了互通,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这种局面意味着,最终来说,只有少数的 Layer 2 是有实际意义的,这跟公链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是类似的。因为采用相同 Layer 2 技术的项目更容易实现互通。这意味着,今天的大部分的 Layer 2 技术最终只会昙花一现,因此在投资这一赛道时候,如何下注,什么时候退出就很需要考量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