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交易量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网络上的拥堵现象也愈发严重。从近些年开始,扩容已成为了社区热议的话题和各家公链考虑的重点。在第一层(Layer 1)扩容技术上,存在共识机制、分片、DAG、隔离见证和扩大区块容量等解决方案;而在第二层(Layer 2)扩容技术上,也发展出状态通道、Plasma、侧链 / 跨链等。 此外,今年跨链龙头波卡的爆热也引发了市场对侧链与跨链技术的进一步期待,但很多人也发现,尽管跨链已不再是镜中水月,但如何双重满足跨链和高性能的依旧是难点。本文将对侧链 / 跨链技术的起源进行阐述,同时针对侧链的技术实现方式及优缺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中采用侧链 / 跨链的代表项目(诸如 Polkadot、aelf、Dfinity 等),以此探寻在当前发展背景下,还有哪些被低估的项目值得关注。 侧链 / 跨链的发展及技术特性对比侧链是首个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跨链技术。侧链旨在实现双向锚定,让某种加密货币在主链以及侧链之间互相「转移」。最初主链通常指的是比特币区块链,而现在主链可以是任何区块链。是实现侧链的技术基础,双向锚定技术可以暂时将数字资产在主链中锁定的同时将等价的数字资产在侧链中释放,反之亦然。但协议改造需兼容现有主链,也就是不能对现有主链的工作造成影响是双向锚定技术的难点。 从本质上讲,跨链是指原本存储在特定区块链上的资产可以转换成为另一条链上的资产,从而实现价值的流通。侧链则是相对主链而言的概念,主要服务于主链,为主链提供资产和功能的转移。二者的区别可归为服务主体和范围的不同,但在技术上大致相同。 目前主流的跨链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几类特性:1、公证人机制(Notary schemes);2、侧链 / 中继(Sidechains/relays);3、哈希锁定(Hash-locking);4、分布式私钥控制(Distributedprivate key control)。 公证人机制:通过选举一个或多个组织作为公证人,对链 A 的事件进行自动或请求式监听,并在指定事件发生后,在链 B 执行相应动作,实现对事件的响应。公证人群体通过特定的共识算法,对事件是否发生达成共识; 侧链 / 中继:侧链 / 中继以轻客户端验证技术为基础 ,,即:在链 B 上执行类似区块链轻客户端功能的智能合约,通过验证链 A 的加密哈希树(Cryptographic Hash Tree)以及区块头(Block Header)来验证链 A 的某项特定交易、事件或状态信息是否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