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以太坊未来增⻓的第二曲线是提升系统的吞吐量,使得以太坊能够承载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以及服务更多数量的加密用户。 其实早在约 2017 年,以太坊社区的成员就意识到吞吐量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困难,以至于行业中有人提出「不可能三角」理论:性能、安全、去中心化,三者不可兼得。 这个理论一度在行业中很流行,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有一些生产力平台基于该理论快速得出结论:既然安全是不可妥协的,那么为了提升性能,只能在去中心化程度上妥协。这样的结论,太过草率,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 笔者自视并不是原教旨主义者,并不认为在去中心化上绝不做丝毫让步是一定正确的,而需要从待解决的问题本身出发思考:如果妥协,边界在哪。我们无法想象今后 10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运行在基于 21 个共识节点的系统上,这样的系统将会何等脆弱,会不会令你想起最近被堵塞的苏伊士运河,鲁棒性如此低,以至于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另外,意外可能是最后才要担心的问题;花 100 亿美元来攻击 10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并获得 1000 亿美元的回报,是多么诱人的生意。绑架、导弹攻击、网络渗透、断电攻击,等等,21 个节点,你们准备好了吗? 另一个问题是,21 个节点将拥有对于这 10 万亿经济体「生杀予夺」的权力,区块链系统内部似乎没有人能限制这权力。谁能阻止他们从经济体中「轻则寻租,重则抢夺」?谁是黑客,谁是好人,谁的资金可以被没收,没收后谁获得,这些都将由这 21 个节点主宰。你觉得,垄断了暴力的国家机器是否能容忍这样的竞争者? 可靠的共识机制和足够多的去中心化共识节点,是加密经济体的基石,加密经济生态的繁荣离不开「无需信任性」和「无需许可性」。对于多少程度的去中心化是足够,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答案,但是我们确实不需要另一个性能良好的支付宝机房。 「不可能三角」理论乍看上去有道理,并且确实暂获了不少拥趸,但是,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单个状态机,并未论述多个状态机下的情形,即 scale-out 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目前行业中的优秀团队多致力于多状态机的方案,例如 Rollup 二层网络、以太坊 2.0 的分片体系、波卡的多链体系、Dfinity 等。在 2021 年,加密行业的优秀创新者们将证明 : 减损去中心化并不是提升吞吐量的唯一路径。 基于 Rollup 的二层网络基于 Rollup 的二层网络 (Layer 2,以下简称 L2) 被认为最有潜力解决以太坊一层网络 (Layer 1,以下简称 L1) 的拥堵。L2 的思想早已有之,最早是基于状态通道,该思路的典型代表是比特币的闪电网络和以太坊的雷电网络;之后又出现了以太坊的 Plasma 技术。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广泛采用。那为什么这次会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