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些容器可以复制、可以分叉,更方便自组织,相比传统的公链架构,更容易扩展。在编译完毕部署完成后,每个容器会产生自己的索引编号,如果是具备前端功能的,甚至直接可以通过该容器的入口访问,供用户交互使用。实际使用起来,跟传统互联网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背后运行的,不再是单一的服务器,而是 ICP 的开放式云平台。 我知道这样说有些抽象,所以我按照 ICP 的文档部署了一个 LinkedUp 的示例,到 ICP 的 Mercury 网络上,大概花费了 10 分钟不到的时间。网址 请注意,在链接之中的 「qsuio-dqaaa-aaaaa-qa6oa-cai」 这一串编码,就是前端容器的编码索引,无论是前端应用还是后端应用,甚至是钱包,都是以容器方式组织的,在容器之中包含了编译之后的程序,以及该程序的运行状态等信息,支持查询和更新状态的操作。 Cycle:程序运行的「燃料」尽管下文我们会在代币模型的部分详细介绍 ICP 代币的经济模型,不过此处为了理解容器这一概念,有必要专门聊聊 Cycle。 在 ICP 这个云平台上,运行程序如果没有成本的话,势必会造成平台的计算带宽存储等资源被滥用。为此运行程序要有成本,并且为了防止单个程序 / 容器占用过多的资源,单个容器的运行可以使用的资源也有上限。 ICP 采取的是 Cycle 这一单位作为计价。如果你熟悉以太坊或者类以太坊平台的生态,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价格稳定的 gas,不能流通,只能用作手续费使用。并且需要由容器的所有者来支付。就是说这里的设计,采取了开发者付费的方式,按照我的理解,用户使用这些程序,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而程序的开发者或者团队,需要将 ICP 代币兑换为 Cycle ,作为驱动程序运行的燃料,确保程序可用。 尽管 ICP 价格可能波动,但是 Cycle 的价格,是锚定法币的。具体来说 1 瑞士法郎等价于 1 兆 (trillion) cycles 的计算资源,开发者需要将价值 1 瑞士法郎的 ICP,兑换为对应的 Cycle。这样 ICP 的价格不会影响到合约的运行,不会出现 ICP 价格高涨,运行合约或者说容器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的情况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