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的蓬勃发展无疑是它这一番暴涨的主要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其高速扩张的 DeFi 版图。据星球日报报道,最近几个月,Polygon 的网络生态扩张速度十分惊人,除了前文提到的几个 DApp,还有诸如 1inch、Opensea、Super Rare 等以太坊生态内知名的项目都已经部署了自己的 Polygon 版本,并且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锁仓资金。 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三点: 据星球日报分析,第一点就是 Polygon 自身此前就已经启动了 1 亿美元的基金来推动他们网络上的 DeFi 的应用,前文提及的项目都是这次基金的受益者,用户在为这些 FeFi 产品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呢,也可以获得 Polygon 给予的 Matic 代币奖励。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第二个原因,即作为以太坊的原生 Layer 2,Polygon 良好的 EVM 兼容性允许基于以太坊一层搭建的 DeFi 项目仅作简单调整即可轻松迁移至该网络。不仅如此,Polygon 还能够提供远远高于一层的性能以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链上交易成本,根据研究员 Mira Christanto 此前的分析,Polygon 网络的交易量已达到了以太坊一层的三倍,但全网总 gas 费仅为前者的 0.01%。 事实上,如果将 Polygon 定义为一条侧链(Uri Kolodny 认为 Polygon 更像侧链而非 Layer 2),那么 Matic 的暴涨便不再是意料之外。参考币安智能链,以太坊网络拥堵也给了它大放异彩的机会,BSC 链上交易量已经从此前的不到 100 万笔增长到高峰时期的 1100 万笔。 上图来自 Nansen.ai 通过比较 Polygon 与 BSC 的交易量明显看出,虽然 Polygon 增长迅速,但相较于 BSC 增速相对缓慢。从时间上我们可以发现,Polygon 的交易量暴涨开始于 4 月份推出了一项 1 亿美元的基金后。因此不妨假设,如果这笔基金在年初就推出了,或许 Polygon 的交易量也超过 1000 万笔了。不仅如此,519 惊魂之夜过后,BSC 交易量暴跌,现在已降至 500 万笔以下,而 Polygon 交易量却始终维持在 700 万笔左右,可见其链上的 DeFi 项目大多具有真实价值而并非只是炒作热点。这也可以从侧面反驳了 Uri Kolodny 的观点(他认为 Polygon 是侧链因此安全性有待考量)。事实证明,即使将 Polygon 视为侧链,其良好的 EVM 兼容性也使得它不会出现大规模暴雷跑路事件。毕竟,基于 Polygon 建立的项目之前也都在以太坊上进行过部署,因此与 BSC 出现众多分叉和抽毯子攻击不同,Polygon 拥有一个较小的 DeFi 应用程序生态系统。 ETH 2.0 后的 Polygon 的发展事实上,不光是 Polygon,整个 Layer 2 扩容方案都具有长期存在的意义。ETH 的定位不是支付平台,而是一个新型的互联网,因此它的 TPS 需要达到万级甚至十万级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 ETH 的扩容是有限的,从计算机原理上扩容无非就纵向扩容和横向扩容最后才是算法优化,所以 ETH 升级到 2.0 并不会达到秒级交易并确认的速度,更到不到 7000+的 TPS。因此 Layer 2 依旧是 ETH 生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Polygon 优势依旧明显,作为 Layer 2 的聚合器它的作用毋庸置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