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是公共政策的决策。即公共政策的推行是否符合「程序正义」,是否征询了足够多人员的意见,是否经过了合适的表决,是否留有足够多公示时间以避免侵犯到部分人员的利益。很显然,此次事件中,ACD 在提案没有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就将 EIP-2315 列入升级列表,应负有重大责任。尤其当有人质疑 EIP-2315 的状态还是「草稿」时,流程组织者 Pooja 没有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而是简单将「草稿」改成「审议」,颇有种打那指那的洒脱。此外,有两次会议缺少会议记录,是否应当有人需要问责? 第三层是治理程序。本文无意探讨以太坊的治理这一宏大问题,仅从本次事件的吉光片羽中找出关于 EIP 的上线流程的建议。譬如,如何判定 EIP 的优先级?每个 EIP 除了需要一个支持者,一直推进,是否还需要指定一个反对者,始终跟踪进度并持续提出建议?ACD 会议讨论具体的 EIP 时,是否应召集所有相关的技术专家和开发者团队到场?很显然,EIP-2315 事件反映出现有治理程序存在巨大缺陷。如果在 ACD 讨论时,能叫上 solidity 团队成员参与,就不会让这么荒诞的事情发生。公共政策既需要专家的意见,也需要考虑多方利益的均衡,更需要在合理的流程下达成决策,这样才能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不至于犯错。 很显然,以太坊做得算不上好。治理程序不够完善,执行更是信马由缰,这让针对内容的讨论低效且无法深入,让系统建立在沙丘上。 但相比于绝大多数区块链社区,以太坊这已经是幸福的烦恼了。 再议无准入 (permissionless) 的系统我们一般讨论无准入系统时,往往是从「技术视角」切入的,即普通人是否可以运行网络的全节点,并参与整个网络的技术共识。例如,任何都可以从诞生之日起,追踪并验证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所有历史。在追踪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在信息层面,也需要让整个网络保持「无准入」,这样一个新加入的人才能理解整个社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以太坊究竟做得怎么样呢?简而言之,就和今天的以太坊全节点一样,可以同步所有历史,但成本太高,对硬件的要求也很高。 如果一个研究者想知道以太坊这些年是如何推进的,ACD 和所有 EIP 的讨论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些都会在线直播,并且留下视频和会议记录(尽管漏了几期,会议序号也标错过)。此外,以太坊研究者论坛和以太坊魔术师论坛都是重要的讨论阵地,近来 EthereumCatHerders 关于 EIP 的解读也非常精彩。总体来说,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素材是比较充分的。然而,这些素材过于琐碎,缺少结构化的整理。例如,想知道某一个 EIP 在哪些会议中被讨论过,以及哪些人曾经发表过相关意见,以便梳理研究脉络和请教,就需要研究者花费大量时间去查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