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如果 Uniswap 原本是在以太坊上发行 UNI,UNI 如果也要在 Polygon 上流通,需要 Uniswap 社区同意在 Polygon 网络上铸造更多 UNI。然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将新铸造的 Polygon UNI 纳入 Uniswap 的代币经济学:可以锁定等量的以太坊 UNI,以维持固定供应量,或者社区可以决定实际增加总供应量,将新铸造的 Polygon UNI 授予 Polygon Uniswap 用户。 在实践中,大多数项目,例如 SUSHI 和 1INCH,倾向于采用第一种方法。最突出的例外是 USDT,它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虽然 USDT 最初是在 Omni 上推出的,但它目前由其发行机构 Tether 在包括以太坊、波场和 Solana 在内的多个链上铸造,没有单一的链作为结算场所。经济方面的考量也会影响「桥」如何处理这些资产。 更多问题,以及部分谨慎的答案尽管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桥」,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仍然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桥」解决方案。 一方面,大多数「桥」仍然不是通用的解决方案——每个链都建立了自己的定制桥接,彼此的稳定性和 API 大不相同。此外,由于大多数「桥」使用锁币-铸币-销毁模式,流动性非常碎片化,混乱的命名模式会导致对每个代币实际代表的意义存在混乱的理解。最后也许最重要的是,正如最近的黑客攻击所显示的那样,其中一些「桥」根本不够安全,无法让用户将其资金托付给它们。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仍然没有包罗万象的跨链协议。最接近的解决方案是 Anyswap,它目前支持 BSC、以太坊、Matic、xDAI、Avalanche 等。即便如此,用户仍然会遇到诸如等待时间长、存在最低转账金额以及有时会有提款限制等问题。 流动性碎片化仍然是跨链转移的一个严重问题。归根结底,「桥」只有在流动时才能成功。以比特币(BTC) 为例,WBTC 已经建立了相对于其他竞品的巨大优势,并已成为以太坊上默认的打包 BTC。依靠中心化「桥」的代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占总市值的 70% 以上。 其他资产很可能也会发生同样的演变——那些行动迅速并率先交付有效打包代币的项目将在抢占市场方面占据优势,即使后来者可能有更好的设计。 WBTC 的垄断地位 (来源: DeBank) 其中的制胜法则似乎是在尽可能多的主流链上积累尽可能多的流动性。相比之下,「桥」是否具有技术上最合理的设计显得次要,因为多数外行用户不太关心底层架构,而只是简单地快速、廉价地移动他们的资产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话虽如此,「桥」设计差异的更多技术含义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其中最突出的是安全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