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技能谋生,它是一种可持续积累个人品牌效应和受众,具有自主创造性、实现个体创造力变现(Monetizing Inpiduality)、有着可持续发展属性的激情经济。 随着人类文明逐渐成熟,人类的需求也随之进化,作为一名「打工人」,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将职业发展与成就感、自由相结合,即工作除了维持生计以外,还是有意义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类直接连接创作者和消费者平台的出现,催化了新的就业模式的转型。过去那种仅仅是职业撮合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为新型创作者平台带来了机会。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7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劳动年龄人口中有 20%至 30%从事的是「独立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职业」。此外,Uber 和 Etsy 这类数字平台承载的工作机会的比例也在迅速增长,而这种趋势已经覆盖至产业全范围,从数字原住民以个人兴趣变现的 YouTuber、播客和游戏主播到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们,比如教师、销售人员、农民、厨师和买手,都在向以数字媒介自雇佣形式进行转型。 大部分人都无法靠此营生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YouTube、Instagram 和抖音上有很多家喻户晓的网红,加上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媒体常常夸大其词的报道,会让人误以为这些平台遍地都是赚钱机会。 据《福布斯》报道,2019 年 YouTube 上收入最高的播主是年仅 8 岁的 Ryan Kaji,他从拆箱视频中赚了 2600 万美元,靠体育花式技巧视频大火的 Dude Perfect 团队赚了 2,000 万美元,美妆博主 Jeffree Star 赚了 1,700 万美元,以上还仅限于广告分成或赞助。而一些更加聪明的人则开始将自己的流量红利变现,比如,中东美妆网红 Huda Kattan 开始自己创业,开发了同名美妆品牌 Huda Beauty,市值达 12 亿美元。 抛开那些成功的励志故事,以及媒体给大众描绘出的美好愿景,数据却告诉了我们事情的另一面。 数据显示,2017 年美国有 1700 万创作者在总共 9 个平台上赚取了约 70 亿美元。然而,真实情况则是,真正能赚钱的只集中在头部玩家,大部分创作者无法靠此维持生计。事实上,只有 3%的 YouTube 频道收入高于贫困线,这意味着有 97% 的人在贫困线下挣扎,想靠此作为营生远远不够。 此外,多数以广告支持的平台,例如 Instagram 和 TikTok,都不会向用户分享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变现的方式就是获得大量粉丝,然后销售自己的产品。 和互联网本身一样,事实上,这些平台上的创作者也是一条尾巴很长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