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密切合作的一个伙伴是 KILT Protocol。他们做的事情是:用户从银行,市政厅等具有公证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获取自己身份的 KYC 信息,KILT 将信息和用户地址绑定,为用户颁发数字凭证,并在区块链上存储有公信力机构对这个数字凭证的签名,也即可验证数字凭证。之后用户可以将凭证数据存储在自己的手机里,并在不同的场合重复使用,且不再需要公证机构的再次介入。这就实现了凭证验证与凭证使用这两件事的解耦。用户获取数字凭证后,如果想要使用凭证去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又不想透露个人信息时,就可以由 zCloak Network 提供的零知识证明的方法去进行。 Bixin Ventures 注:DID 和 SSI (Self Sovereign Identity)基本是一个东西,去中心化身份和自主权身份,不一样的叫法,但本质是一个事。SSI 更偏向于一种精神的标志或者是图腾,更偏文化和意识形态一些,带有一种 Web3.0 的革命气质。DID 更多的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Vivian: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比如身份信息,金融消费行为,医疗健康等,但目前这些数据并不掌握在用户个人手中。未来,哪类数据会是比较好的突破口,可以率先实现自主权? 张晓:身份 KYC 肯定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风口,如果看到了欧美监管机构最近的种种动作,就会知道这是很确定的事情。下一步就是各种资产数据,链下和链上的资产数据,如何能在 DeFi 的场景里使用起来。还有生物信息数据,生物特征数据,比如说基因、人脸、指纹、血液、DNA、虹膜,这些能够唯一的标识是你的信息,如何能在不透露这些生物特征数据的情况下还把它们利用起来,去支撑安防、保险之类的应用,我们的研究生就在做这一块课题。然后医疗的话我觉得可能会稍微远一点,没有那么简单就能做起来,因为它的计算分析都相对复杂。 Vivian:采集信息和生成凭证的部分谁来做?如果由第三方做,第三方会存有大量的个人信息吗? 张晓: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泄露你的信息的机构,例如公安局、银行、公证处等等。其实这个数据不存也是可以的,只是在给你制备凭证时,临时采集你的数据,这个东西只存在你自己的手里,其他地方是不需要留存的。这就是我们真正的 Web 3.0 的理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第三方的商业公司,它们都没有你的数据,你的数据都是在自己的手里,然后基于你自己的手里的数据,用保护隐私的方法把它使用起来,去撬动其他的应用与服务。 Vivian:那么保护隐私数据的核心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